郫縣:一座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

發佈時間: 2014-09-17 10:49:27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郫縣,地處成都西北城市通風口,向城市吹送來自高原的富氧離子。郫縣,成都市最大的飲用水源地,源源不斷地向成都輸送市民所需的飲用水,承擔著城市90%以上的飲用水供給。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賦予了郫縣的天生麗質。

2012年,郫縣順利通過國家生態縣考核驗收。2013年,郫縣獲得國家生態縣命名,並被列為全國第五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郫縣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確立了“水潤蜀都、生態郫縣”的發展定位,按照建設成都西門口衛星城的戰略目標,加快推進“生態鄉村、品質城鎮、美麗郫縣”建設。

生態本底:上風上水 八河並流

岷江水經都江堰分流後,在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平原上枝丫般舒展,大部流經郫縣,八河並流,溝渠縱橫,河水溫婉平和、精巧細緻、可近可親,給郫縣平添了幾分小橋流水般的婉約和嫵媚,河流倒映藍天白雲,綠樹掩映,景色旖旎,同密集的路網、竹木林盤、農舍院落交織一起,形成川西壩子獨特的風貌景觀。郫縣的水質清冽,達到歐美標準,可直接飲用,是成都市最大的飲用水源,全市最大的自來水廠——六廠和七廠均坐落這裡,供應了成都市90%以上的飲用水,成為城市的生命之源。

郫縣把保障飲用水源安全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保護第一,生態優先、發展同步、民生為本”的水源保護工作思路,建成飲用水源保護林帶1610畝、防護隔離網25公里、綠籬隔離帶11公里、應急倉庫1000平方米和有機農業基地1130畝。

這是一個四季綠樹鮮花的地方,空氣清新,氣候溫潤,四季常綠,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公園”。這裡是中國盆景之鄉,全縣花卉苗木超過10萬畝,擁有全國最大的花卉苗木産業基地,擁有西部最大的玫瑰基地和鮮盆花基地,誕生了全國第一家農家樂,形成了風靡全國的休閒旅遊模式。從空中俯瞰,郫縣就像一顆巨大的綠寶石,鑲嵌在成都平原上。

郫縣把實施環保重點項目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截至目前,重點累計投入資金30.24億元,全面完成35個生態環保重點項目。建成1個縣級、6個鎮級、9個末端污水處理廠(站)和12個村級微型污水處理設施,配套建設近700公里雨、污水管道,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7.7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2%;全縣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完成120公里健康生態綠道建設。

全縣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9%,綠化覆蓋率達43%,每人平均擁有公園綠地10平方米,全縣14個鎮均躋身環境優美鄉鎮。漫步郫縣城鄉,猶如置身巨大的花園,是一個沒有圍墻的公園,更是人們心靈的家園。

生態産業:現代産業輝映碧水藍天

生態是郫縣最大的發展優勢,也決定著郫縣發展的取向。在發展中,郫縣確立了生態立縣的定位和生態優先的思路,就是抓發展、做決策、上項目,首先考慮的是保護環境、保護生態。要努力使“綠色GDP”成為各鎮各部門的追求,“綠色政績觀”成為各級幹部的追求,“綠色生産觀”成為廣大企業的追求,“綠色消費觀”成為全社會的追求。

生態立縣,核心是生態經濟立縣。郫縣大力按照建設“生態經濟區”的思路,大力推進三次産業生態化、高端化發展,努力讓産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經濟品質變“優”,走出一條綜合效益最大化、單位消耗最小化的郫縣特色“産業倍增”之路,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依託生態優勢,積極發展現代都市農業,重點要在農業的精細、精品和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按照生態、安全、高端的方向,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示範農業、觀光農業、農業科技總部和農産品精深加工業。重點打造一批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基地,健全完善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和檢測體系,打響郫縣安全、放心的農産品品牌,建成服務都市的綠色食品供應基地。

同時,郫縣著力提升花卉苗木産業發展水準,引導發展一批精品園藝場和高端花卉苗木種植基地,重點把花園、友愛連片打造成為集培育研發、觀光展示、市場交易為一體的精品苗木示範區。按照一三互動、文旅融合的思路,支援和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家庭農場、現代農莊、鄉村酒店,推動鄉村旅遊提檔升級,打造全國一流的鄉村休閒度假示範區。

依託全國唯一的川菜産業工業園區,提升發展川菜特色産業,圍繞“雙百億”目標,制定川菜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豆瓣産業集團化發展,大力推動川菜産業鏈及産品創新發展,著力構建“研發、生産、流通、加工、配送、銷售、體驗觀光”的完整産業鏈條,成為引領全省川菜産業發展的核心區;同時,政府、企業合力加大投入,構建完整的食品檢測體系和有效的政府監督體系,加大宣傳包裝力度,努力將川菜産業園區打造成為食品安全放心園區。

設立生態紅線,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一方面,堅決把住新上項目生態環保的“第一關”,有污染的項目,不管投資多大、利稅多高,一律不得進入。堅持集中集群集約和“環保、低碳、科技、高端”的發展思路。更加強化創新驅動,抓緊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和創業投資體系,著力推進創新平臺在企業建立、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科技成果在企業轉化,努力建設科技型園區、創新型城市。另一方面,對現有污染和排放不達標的企業,要堅決清理整頓直至關閉。嚴格控制水污染排放強度,健全完善環保基礎設施,使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加大對污染行為的處理,不給任何污染行為以可乘之機,不給子孫後代留下環境包袱和污染遺憾。

走進郫縣工業園區,見不到煙霧、污水、垃圾,聽不到機器轟鳴的噪音,滿眼是綠蔭如蓋,芳草如織,鮮花點綴,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宛似公園,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了雙贏,成為環境友好型發展的一個生動例證。

生態文明:一個城市的人居追求

生態不僅是自然景觀的呈現,也是區域産業發展的基礎,更是人居品質的根本要件,是區域價值和競爭力的重要保證。良好的區位條件、優越的生態環境、完善的配套設施,凸顯出郫縣優越的人居價值。

生態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郫縣把開展生態系列創建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著力提升區域生態品質,建設美麗郫縣。為此,郫縣按照“建大公園、建大景區”的要求,以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縣和國家園林縣城為抓手,在保護好“川西田園”美麗風貌的同時,廣泛開展生態鄉鎮、生態村、生態家園、生態園區等生態系列創建工作,努力構建“水潤蜀都、綠滿鵑城、花香郫縣”的美麗圖景,讓區域的生態系統更加完善,讓郫縣和主城區的水質和空氣品質更有保障,讓“住郫縣生活品質高”成為所有人的共識和現實。目前,郫縣14個鎮全部獲得國家生態鄉鎮命名,在全省率先實現生態鄉鎮滿覆蓋,建成123個市級以上生態村,生態村比例達80%;建成750戶市級生態家園,4個園區獲得省級農業生態園區命名。

首抓亮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水是城市靈性、活力、品質的象徵。亮水,就是要水質清亮,同時又要顯水露水,讓人可見、可近、可親。以境內八條河流為重點,全面實施清淤疏浚、污水截流、生態護岸、環河林帶建設等工程,重塑河流樸實自然、水清岸綠的形象,確保每一條河流都打理成為流動的風景和帶狀的公園。特別對沱江河等流經城市城鎮規劃區的河段,高品質規劃建設一批富有人文氣息的親水景觀和濱水空間,成為提升城市品質的新地標。大力實施水源保護工程,有計劃地搬遷飲用水源保護區居住農民,劃定生態紅線,精心打造一批生態濕地和生態涵養區,把水源保護區建設成為生態有機農業的標誌區、生態旅遊的新去處。

在清水河,一江清流緩緩流過,藍天白雲倒映其間,兩岸綠樹婆娑,遊人如織。沱江河穿城而過,被郫縣人譽為“母親河”,改造後,兩岸綠樹成蔭,一步一景,將生態景觀、歷史文化、休閒健身等功能融合,成為一道獨特的城市風景,也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絕佳去處。

重抓增綠。大力實施城鄉增綠工程、生態植被恢復和園林景觀營造,堅持栽大樹、大栽樹,多栽樹、栽好樹,形成綠樹成蔭、花團錦簇、四季有景的優美環境,讓我們的家園成為天然氧吧。種花也好、栽樹也好,既要講品質,也要講成本,還要創新機制,關鍵是易成活、宜觀賞,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在注重保留原生植被的同時,採取“見縫植綠”、“拆舊補綠”、“立體增綠”等方式,打造一批觀賞型、遊憩型的綠地公園和街頭小品,形成“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的景觀效果,幾條重要公路幹道,均高標準打造成為景觀示範帶和生態示範帶。發揮全國“盆景之鄉”和花卉苗木種植基地的優勢,提升區域綠化美化品質,道路沿線的花卉苗木種植包括城市景觀營造,優化佈局、精心打理,做到疏密相間、錯落有致、視野通透,讓市民、遊客將川西田園的美景盡收眼底,抓緊推進環城生態區的建設,高標準打造成為郫縣乃至成都的“生態明珠”。

狠抓治污。源頭抓起,標本兼治,對現有污染和排放不達標的企業,要堅決清理整頓直至關閉,做到快還舊帳、不欠新帳。嚴格控制水污染排放強度,健全完善環保基礎設施,使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大幅提升,對污水“直排”、“偷排”的行為予以重拳、頂格處理。全面推進綠色低碳消費,加大節能技術和産品推廣應用力度,倡導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積極建設低碳示範區。

大抓理亂。深入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做到全覆蓋、無縫隙,常態化地保持清潔、清爽的城鄉面貌。重點抓好城鄉結合部、城鎮背街小巷、“城中村”、社區院落等區域,深入持續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全力消除“臟、亂、差”現象。堅持硬體改善與軟體提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著力健全完善公眾共同參與的約束監督機制,營造共建共治共用的良好氛圍,提升城市文明品質和管理水準,提升郫縣城鄉人居品質和品牌價值。

郫縣,成都西門口衛星城,正出落成最宜居宜業的人居福地,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