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動能 新篇章” 第三屆京滬經貿論壇在京舉行

發佈時間: 2017-07-10 14:26:49 |來源:中新網 | |責任編輯: 君君

 

“新動能新篇章”第三屆京滬經貿論壇在京舉行

7月8日,由北京上海企業商會主辦,綠地集團協辦,第一財經、《經濟》雜誌社聯合支援的第三屆京滬經貿論壇在京舉行。此次論壇以“新動能新篇章”為主題,科技部原部長朱麗蘭,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上海市原副市長、上海第十二屆政協副主席周太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中共上海市合作交流工作委員會原副書記鹿金東等出席會議並參與討論。

會上,上海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劉林充分肯定了在京滬商的發展。他表示,一直以來,上海的在京企業為申城的經濟建設和改革發展傾注了熱情與心血,既是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也是重要的支援者和參與者。

北京上海企業商會會長、綠地控股集團京津冀區域管理總部總經理歐陽兵也表示,北京和上海是我國最重要的、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中心城市,北京上海企業商會成立兩年以來不斷發展壯大,已聚集了綠地集團、東方航空、浦發銀行、光明乳業、中國華信等眾多知名會員企業,商會會員總數突破150家。他倡議,廣大在京滬商要充分發揚“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把握戰略機遇,齊心協力,開拓進取,共同為京滬兩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

在談到新動能時,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深度城鎮化是未來增強我國經濟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産生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他認為,新常態化下城鎮化主要有幾個方面的特徵,一是城鎮化的速度明顯放緩,機動化將強化郊區化趨勢;二是城市人口老齡化嚴重,住房需求將持續減少;三是碳排放國際壓力空前加大,能源和水資源結構性短缺將持續加劇,空氣、水和土壤污染也將加劇;四是小城鎮人居環境退化,人口流失,城市特色和歷史風貌正在喪失;五是交通擁堵,且從沿海大城市到中小城市蔓延;六是保障性住房積存與住房投機過勝並存;七是城市防災、減災功能明顯不足。對此,他建議應穩妥進行農村土地改革試點,防止助推郊區化;以“韌性城市”規劃整合城市整體資源,提高城市防災能力;推行城市交通需求側管理,促進城市綠色交通發展;變革保障房建設體制,降低房地産泡沫風險;全面保護城鎮歷史街區,修復城市文脈;推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保護和修復農村傳統村落;強化城市群協調發展管治,促進高密度城鎮化地區可持續發展;對既有建築進行加固、節能、適老改造,加快綠色建築推廣;以特色生態小鎮為抓手,分批進行人居環境提升改造;以治理城市病為突破口,全面推行智慧城市建設。

在上海市原副市長、上海第十二屆政協副主席周太彤看來,獲取新動力,一方面離不開國家發展戰略的支援,北京和上海分處京津冀和長三角的核心區域,分別對應著國家兩大區域發展戰略,發揮著重要的引擎作用,要從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産業創新、文化創新等不同領域發現、獲取新動能,提升城市發展水準。另一方面,要在開放中尋找新動能,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跳出過去以全球産業轉移紅利為目標的被動開放思維,創造和構想全球價值鏈重構紅利的主動開放路徑。他認為,上海自貿區等新一輪的開放,已經促進和形成了一整套可複製、可推廣,與中國國情相適應、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制,輻射帶動效應明顯,極大提升了政府的效率,增添了服務全局的新動能。此外,還要主動推進政府職能改革,提升城市服務功能,進一步簡化準入程式,優化審批環境、審批方式,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看來,新動能更多的來自於消費。她表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正在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要從中等收入階段向更高收入階段發展,消費結構的顯著升級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結構升級的有利推動者。她認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消費結構可以實現從有向好、從商品到服務、從追趕到引領的關鍵轉變。更重要的是,未來中國圍繞京滬等大城市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趨勢已經形成,而且具備了相當大的基礎條件。她建議,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就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供給,特別是高端消費品的供給,推動新興服務産業的發展,這是建設國際化消費中心城市的核心要素。

會上,科技部原部長朱麗蘭、商務部原副部長張志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蔣春余,還分別從“政産學研”角度探討了當今上海企業的發展機遇。專家們一致認為,企業是走出去的主體,也是創新的主體,要將産學研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如此才能把國家政策落實到實處,實現社會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參加此次會議的還有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上海市合作交流辦、部分省市區駐京辦領導,兄弟商會代表,上海市政府駐武漢辦事處、昆明辦事處領導,上海異地商會代表,北京企業代表,以及來自30余家主流媒體代表。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