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北京)軍民融合技術裝備博覽會在京召開

發佈時間: 2017-07-03 16:25:57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仝選 劉哲 |責任編輯: 君君

 

  第三屆中國(北京)軍民融合技術裝備博覽會在京隆重召開。仝選攝

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暨第三屆中國(北京)軍民融合技術裝備博覽會在京隆重召開。

中國指揮控制大會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指揮控制領域內科技工作者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高端盛會,是集學術交流、産品展示、專題研討于一體的全國性、綜合性的學術品牌活動。

第五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從當前社會關注的前沿熱點切入,以“聚焦顛覆性技術,引領C5ISR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推動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打造自主可控的資訊系統、創建安全可信的網路環境、推廣高效可用的實用技術等關鍵點,探索智慧指揮與控制的前沿技術,推動形成指揮與控制産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本次博覽會以“聚焦顛覆性技術,引領C5ISR發展”為主題,緊緊圍繞推動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仝選 攝

上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蘇小軍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北海艦隊副司令員、軍委戰略規劃諮詢委員會委員杜希平少將,東部戰區陸軍喬利明副參謀長,軍委後勤保障部綜合計劃局張成名副局長,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長,工業和資訊化部軍民結合推進司曾開祥處長,中國工程院、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常務理事費愛國院士,中國工程院樊邦奎院士,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曾毅副總經理,北京理工大學陳傑副校長,中國北斗導航管理辦公室蔡蘭波總工程師,中國衛星應用産業協會于國會長,國防工業企業協會石金武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以及來自軍委聯合參謀部、裝備發展部、軍事科學院、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各戰區等相關單位的軍方代表出席了博覽會及大會開幕式,來自軍隊、國防科技工業部門和相關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領導、專家等600余名代表及100余名媒體代表參加了開幕式,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戴浩理事長主持。

本屆大會,李德毅院士、吳一戎院士、潘建偉院士、吳宏鑫院士、費愛國院士、鄔江興院士、胡曉峰教授、王飛躍教授、黃長強教授等院士專家攜各領域一線學者近百人,獻上報告近百場,共同探討高分對地觀測、新量子革命、航太器智慧控制、指揮控制與任務規劃、網路空間擬態防禦、低軌星座系統的發展前瞻,深入研究大數據、自然交互、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資訊主動推薦、倣生、分佈式機器學習、體系結構等技術的發展現狀和應用前景,深入論述國防科技助力國民經濟發展的軍民融合之路、關鍵技術和器件的自主發展之路,以及智慧技術驅動下的指揮資訊系統體系重塑之路,在新的起點上推進中國智慧指揮與控制技術的長足發展。

開幕式後,“未來空中作戰論壇”首當其衝,拉開大會的帷幕。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楊偉副主任,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白曉東副總設計師,空軍裝備研究院總體所傅盛傑總工程師,原空軍軍事理論研究部安世東部長,中國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科技委殷雲浩主任分別作了題為“未來空戰模式探究”、“精確制導技術與未來空戰”、“對未來空中作戰方式及相關技術發展的思考”、“顛覆性技術與空天戰場的演變”、“軍用航空技術創新的方向與模式探討”的報告。

3日下午,主題為“軍用轉民用,國防科技助力國民經濟發展”的“2017中國軍民融合高峰論壇”隆重召開。軍事科學院軍民融合研究中心於川信秘書長,中國航太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薛惠鋒院長兼黨委副書記,中國國防工業企業協會石金武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陸軍工程大學李廣俠教授,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第二〇一研究所孟紅副所長,全國工商聯科技裝備業商會喬曉林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北海艦隊副司令員杜希平少將先後圍繞“軍民融合、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科技創新與協同發展戰略佈局問題”、“邁向軍民融合發展新高度”、“‘軍轉民’的時代機遇與挑戰”、“天基系統在軍民融合領域的運用展望”、“軍轉民實踐探索:從地面無人系統到輪式機器人”、“抓住歷史機遇,促進軍民融合深入發展”、“經略西太平洋思考”作了精彩報告。

記者了解到,本屆博覽會為軍地雙方提供軍民融合技術的雙向轉移、産品應用、技術交流和項目對接的平臺。

與去年相比,本屆博覽會進一步擴大展覽面積,吸引了260余傢具有鮮明的科技産業創新性的高新技術企業參展,積極佈局軍民融合國家戰略,重點展示指揮資訊系統、軍事訓練倣真、空中管制系統、無人化作戰裝備、輪式裝甲車輛、網路資訊安全、測繪導航設備、應急救援裝備、軍事通信與電腦等高新技術裝備。博覽會得到軍委機關、各戰區、各軍種、武警部隊、政府有關部門和各軍工集團的肯定與支援,吸引了超過200家媒體、自媒體的關注和爭相報道,預計三日內接待參觀觀眾將逾40000人。

本屆大會及博覽會在中國科協的指導與引領下,旨在貫徹落實習主席關於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的國家戰略,通過軍民深度融合來凝聚國家意志和全社會力量,支撐和孵化更高層次的技術創新,助力軍改後的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搭建一個新型的、開放式的軍民融合高新技術成果交流平臺,創新軍民融合的思路和方法,多學科跨界協同、交叉融合、萬眾創新,為國防科技和軍事裝備以及企業轉型升級起到科技助力驅動的作用,走出一條科技助力式軍民融合道路。(仝選 劉哲)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