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滿是濃濃西域風情

發佈時間: 2016-12-14 16:59:5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作者:徐楊祎 |責任編輯: 君君

 

探秘“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滿是濃濃西域風情

  麥積山石窟第4窟《飛天》。 徐楊祎 攝

記者14日從成都市博物館獲悉,“絲路之魂·敦煌藝術大展暨天府之國與絲綢之路文物特展”中,新疆龜茲石窟、高昌石窟及甘肅麥積山石窟壁畫及彩塑的布展工作已基本完成。展廳內,滿是濃濃西域風情。

石窟是佛教傳道與修行的場所。自3世紀起,西域重鎮疏勒、龜茲、高昌等地造窟不斷,歷經千年,形成了綿延東西的石窟帶,留下了極具“西域風格”的壁畫和彩塑珍品。位於河西走廊東端的麥積山石窟則以精美泥塑著稱。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佛教四大石窟之一,位於“隴上江南”天水境內,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現存壁畫900余平方米,北朝壁畫多有精美之作,如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經變畫和洞窟中以繪為主、繪塑結合的“薄肉塑”壁畫等。

北魏第76窟位於西崖中下部偏東,是一個小洞窟,《供養飛天》是麥積山北魏中期最完整的一幅飛天壁畫。畫面中飛天頭戴花冠,上身袒露,下著卷邊羊腸大裙,圍繞蓮花飛翔,體態優美,身周天花散落,祥雲流動。壁畫線條流暢,設色清雅,為麥積山北魏壁畫之佳作。

第127窟是一座營造于北魏、西魏之交的洞窟。窟左壁上部繪《維摩詰經變》,畫面主要繪製問疾品。文殊和維摩詰分別坐于左右兩側,左側文殊頭頂有華蓋,旁邊諸菩薩與弟子侍立;右側維摩詰有弟子圍繞。正中有一菩薩,左手托盤,右手上揚,表現香積菩薩向大眾施“香飯”之情節。故事情節組合巧妙,繪製技藝精湛,是早期經變畫中的優秀作品。窟前壁右側繪《接引飛天》(《十善圖》)。畫面中四身飛天,束高發髻,著交領寬袍,下著束腰長裙,手持供物,前呼後應。右側題記有“此人行十善得天道時”,左側“諸天羅漢迎去時”。飛天身著土紅和黑色花紋長裙,在樓閣上方蔚藍色的天空中飛翔,流暢的線條、淡雅的色調以及輕盈的體態,表現出流動中的力量感,十分靈動。

  麥積山石窟第127窟《接引飛天》。 徐楊祎 攝

第4窟開鑿于北周時期,窟龕上方所繪《飛天》為七幅大型“薄肉塑”飛天之一。畫面中兩組伎樂、供養飛天,相向而飛,天花散落。天人臉部及肌體部分均由一層薄泥塑出,畫面余部均彩繪而成。此壁畫立體雕塑和平面繪畫珠聯璧合,創造性地繪製出了“薄肉塑”飛天壁畫,具有“呼之欲出”之感,在中國石窟壁畫中獨此一處。

除麥積山石窟壁畫外,展廳還展出了來自龜茲石窟的壁畫。龜茲的壁畫以別具一格的菱格形式的繪製佛教故事畫為主,佛教故事畫的題材和內容超過了印度和中國其他地區。本次展出的克孜爾石窟第171窟《券頂菱格因緣故事畫》和第17窟《本生故事畫》都是菱格故事畫的代表。

據悉,特展將於12月27日正式與公眾見面,屆時民眾將在成都博物館領略到敦煌石窟藝術的魅力與風采。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