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愛民,原雲南省蒙自縣工人俱樂部主任,副研究館員。退休前,他長期從事宣傳工作,從版畫、黑板畫中逐漸積累藝術修養,並醉心於剪紙技藝。2024年12月30日,伍愛民獲評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他還先後獲“全國優秀職工文化工作者”“雲南省優秀工會幹部”榮譽稱號。退休後,他全身心投入到刀刻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揚中,刀筆生輝,生動實踐“藝術當為鄉梓謀”。
(伍愛民教授剪紙)
以刀為筆,他是歌頌時代的“伍主任”
伍愛民手指上遍佈的老繭和刀疤,見證了一名藝術家的辛勤付出和高超技藝。他常常連續八九個小時端坐桌前,右手入刀、抽刀,左手按住起落處,一刀接一刀不斷地沿著線稿推進,生動的圖案隨著刀尖游動躍然紙上。
在退休後的18年裏,他創作了美術、剪紙作品300余件發表于全國各類報刊、雜誌,剪紙作品《牧羊歸來》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先後當選中國文聯民間藝術中心特聘剪紙藝術家、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員、雲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並被中國文聯藝術中心授予“全國德藝雙馨剪紙藝術家”稱號。
伍愛民説:“藝術只要充分發揮它的社會功能,找準切入點,就能承載歷史的期許,與時代和社會産生共鳴,在賡續傳統與創新發展中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伍愛民在創作中)
紅河州是雲南早期革命的搖籃和沃土,伍愛民成長於此,愛國擁軍是刻在骨子裏的血脈。2014年,他應邀創作《紅河兵事》石刻壁畫。潛心創作的兩個月裏,他閉門謝客,一頭扎進文獻典籍和形象素材中研究,僅草圖就畫了30余幅並幾易其稿,完成的13幅作品塑造了150余個群像人物,是紅河州第一件系統反映近代以來軍事題材的大型藝術作品。
匠心耕耘,他是傳承文化的“伍老師”
在伍愛民的影響下,兩個女兒繼承了剪紙、繪畫技能,大女兒還與父親一起入選蒙自市市級非遺項目“刀刻(剪)紙技藝”傳承人,並辦起了傳習班,而事實上,在時代的變遷中,剪紙藝術正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起初的兩年,剪紙傳習班只有四五名學生上課,女兒一度想過放棄,伍愛民卻堅定地説“我們熱愛這門藝術,所以要堅持,更要把它傳承下去。”隨著文化自信不斷深入人心,他們的堅持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剪紙、喜歡剪紙,如今的傳習班已擴展到400多人的規模。十餘年來,先後招收學員2萬餘人次,100余人次在國家級剪紙展覽中獲獎。他還深入學校、機關、社區開展非遺剪紙傳承公益活動100余場,受益人數1.2萬餘人。
(伍愛民教授學生國畫)
2017年,年逾古稀的伍愛民到紅河縣車古大寨等地收集民族民間剪紙刺繡圖案,白天一戶一戶地訪,謙遜地向手藝人請教,夜裏宿在百姓家整理資料,最後策劃編輯了《綺麗的山花——紅河縣民族民間剪紙刺繡圖冊》一書。除此之外,他執筆的《民間剪紙藝術基本概述》入編《中國民間剪紙論文集》,先後出版《淺論紅河縣民族剪紙、刺繡的風格和特點》等8本專輯,為文化傳承留下印記。
善行義舉,他是溫暖人心的“伍爺爺”
老驥伏櫪步未歇,餘熱生輝映初心。退休後的伍愛民熱心於公益事業和文化活動,多次參加慈善活動,義賣作品籌集的善款,均無償用於支援困難地區的教育事業和文化事業發展。對家庭困難的求學者,他一律免費授藝,父母雙亡的小郝同學一學就是八年,上大學後,每逢假期就主動回到傳習班做教學小助手,和小郝一樣受到“伍爺爺”幫扶關愛的孩子,每年都有二十余名。
(伍愛民為學生做剪紙示範)
他帶領一群退休幹部成立了“碧色書畫院”,走遍紅河州13縣(市),開展文化下鄉活動100余場次,足跡最遠到了邊境線上的綠春縣騎馬壩鄉,十余個小時的車程蜿蜒顛簸,但看到當地孩子殷切的眼神,他強忍身體不適,一下車就開始俯身作畫,群眾越聚越多,伍愛民手筆不停,待送走最後一位老鄉時,他的腰已經直不起來了。而這樣的書畫惠民活動,他堅持了十多年,贈送作品5000余幅,身體力行地關心下一代和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伍愛民教授學生剪紙)
從“伍主任”到“伍老師”“伍爺爺”,伍愛民用實際行動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用剪紙傳遞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讓各族群眾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踐行了一名退休幹部“夕陽餘熱再生輝”的初心與使命。(蒙自市委老幹部局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