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大關縣黃連河村:夯實防震減災基礎 織牢末梢應急網底

時間:2024-12-26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方付開

雲南省昭通市大關縣地處馬邊至大關地震帶,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地質條件脆弱,小震大災、大震巨災特點尤為突出。據史料記載,大關縣境內于1917年、1974年先後發生6.8級、7.1級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近年來,大關縣認真汲取縣內2次大地震的沉痛教訓和經驗啟示,把防震減災責任層層壓實到村(社區),把地震災害防範應對措施落實到組到戶,全力打通防震減災救災基層“末梢”。位於大關縣城南部的翠華鎮黃連河村距縣城3公里,19個村民小組819戶村民分別居住在關河兩岸高山峽谷中,大震後極易引發斷路、斷電、斷網、斷水等極端情況。黃連河村黨委始終把百姓安危放在心頭,細化實化地震災害防範應對四項措施,用心用情織牢織密防震減災救災“安全網”。

細化預案方案,建好“指揮部”

制定《黃連河村地震應急預案》,組建村級地震災害應急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災情收集、搶險救援、轉移安置、次生災害防範等10個工作小組。每個小組由1名“三支隊伍”幹部(村“三委”、駐村工作隊、鎮挂村幹部)牽頭負責,震前強化培訓練能力,震後各司其職抓救援。各村民小組分別制定地震應急工作方案,以相鄰住戶為單元設置“微網格”,1個網格安排1名責任人,逐戶規劃安全轉移避險路線,規定以敲鑼為號的緊急避險措施;制定親幫親、戶幫戶辦法,對全村11名老弱病殘特殊群體落實“一對一”包保兜底責任,確保震後轉移避險快速有序、自救互救安全及時。

組建應急隊伍,用好“攻守隊”

組建4支應急小隊,切實把基層抗震救災應急網路延伸到組到戶到人。組建以村黨委書記為“主心骨”的“第一響應人”隊伍,實行AB角管理,地震後第一時間統計上報災情,第一時間組織群眾開展自救互救。組建村民小組長、防汛抗旱應急員、地震災害響應員、地質災害監測員、洪澇災害預警員“一長四員”隊伍,平時開展異常監測上報,向群眾普及防災減災知識,災時積極響應、統計報告災情。組建摩托車突擊小隊,以年輕黨(團)員和積極分子為骨幹,在大震後斷路、斷網等極端情況下,採取騎摩托、徒步等方式突入“孤島”查災核災報災救災。組建普通民兵連,將全村劃分為9個片區,1個片區指定1名班長,災後迅速組織隊員開展人員搜救、群眾轉移、道路搶通、危險源排查等工作。

廣泛宣傳演練,拉好“防控鏈”

多渠道宣傳織密群測群防網。每年組織一次集中宣講、發放一批宣傳資料、在村組微信群推送一批防震減災小視頻,通過群眾會、院壩會面對面宣講,依託村村通應急廣播定時播報,不斷提升群眾防震避險和自救互救技能。全方位應急演練錘鍊隊伍戰鬥力。每年開展一次以防震、防汛等為主題的綜合應急演練,檢驗4支隊伍應急處突能力,確保“戰時”拉得出頂得上。全範圍地震逃生演練增強群眾防範能力。以村民小組或片區為單元,每年組織一次群眾逃生避險演練,通過演練讓廣大群眾做到“四熟悉”(熟悉防震減災常識、熟悉不同場景防震避險措施、熟悉自救互救方法、熟悉附近應急避難場所),最大限度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傷亡和財産損失。

排查風險隱患,掃清“地雷陣”

地質災害風險隱患監測到位。全村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5個,目前,4個治理難度大的隱患點已經全面完成搬遷避讓工作,其餘11個已列入治理計劃,全部隱患點均落實了監測和防範措施。住房安全保障到位。近年來,共實施村內異址重建89戶、搬遷101戶、加固15戶、拆除危房152戶,實現了“危房不住人、住人無危房”目標。道路交通和其他風險隱患整治到位。2024年,完成18條村組道路邊坡清理、側溝清淤,排危除險4處,改造老舊電力桿線20余千米,逐步消除次生災害風險隱患。

地震災害是群災之首,黃連河村黨委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寧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意識,主動扛起“防”的責任、夯實“抗”的基礎、健全“救”的鏈條,為當地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築牢守護屏障。(方付開)

(責任編輯: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