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東川區做優做強小江特色農業,以産業促進發展,以項目帶動就業,群眾實現家門口務工增收,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探索出特色之路。2023年,東川區農業總産值達到22.03億元,累計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600余家。2024年以來,投入農業銜接資金2.42億元,支援實施産業發展類項目58個,帶動脫貧人口12289戶46899人就業增收,141戶新型經營主體與17076戶農戶建立利益聯結關係。
尾礦庫變成務工增收基地
初冬時節,湯丹鎮灑海村400多畝中毓藍莓産業示範基地上,種植大棚星羅棋佈,棚內苗木花繁葉茂,40余位村民忙碌著為藍莓掐花疏果。務工村民梁瓊説:“已經在基地務工8個多月,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早晚還可以回家照顧老人小孩,是份難得的工作。”村民王大姐高興地説:“過去打工要去江浙一帶,一年到頭見不到孩子。藍莓基地建成後,再也不用外出找工作了。”
這裡曾經是銅礦尾礦庫,除了種植花草外無法種植農作物。為了充分利用國土空間,東川區依託上海市普陀區東西部協作招商平臺,引進中毓實業投資4000多萬元,運用現代科技措施種植藍莓。公司採用無土接觸、盆栽藍莓科技,實施基質種植、智慧控制,建起大棚30000多平方米,種植草莓10萬餘株,産值規模上千萬元。為了做好環保措施,基地進行覆土、覆膜、覆防潮布等工程,棚內實現生態、環保要求。
中毓藍莓項目盤活了廢棄土地,解決了灑海村群眾常年就近就地務工。村黨總支副書記普桂明介紹,全村有村民 3500余人,每人平均有效耕種土地不足1畝,務工就業佔家庭收入90%以上。中毓藍莓項目入駐後,年增加土地租金收入20萬元,提供常年務工崗位40余個,每年每人平均增收約4萬元,全村年務工增收約170萬元。昔日的尾礦庫變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務工地。
中毓藍莓項目行政負責人劉繼華説:“目前,基地藍莓長勢良好,花艷、果碩,達到預期種植效果,明年初可以上市。”她表示,中毓藍莓公司將在拖布卡、碧谷等地建設4個基地,打造集繁種育苗、種植管護、品牌基地、産品銷售等為一體的藍莓産業鏈,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
泥石流沙灘變成“金沙灘”
走進阿旺鎮新碧嘎村,昔日200余畝泥石流灘塗上建起了科綠冷水牛蛙養殖基地,百畝防護網下蛙池密布,牛蛙扎堆式站在蛙墊上,此起彼伏的陣陣蛙聲訴説豐收故事。
在牛蛙養殖基地裏,10余位村民正熟練地服侍著“千軍萬馬”,她們或喂飼料或清洗池子或趕水鳥……各得其所,滿臉笑容。村民俞李存是脫貧戶,她説:“家裏有2個孩子還在讀書,丈夫身體不好,自己來基地務工已經一年多,每天早出晚歸,月收入3000多元,成為家庭重要收入來源。”
據介紹,科綠冷水牛蛙基地優先照顧周邊村民務工就業,常年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忙時集中用工上百人,每年增加群眾就業收入上百萬元。同時,群眾地租收入達30多萬元。曾經的泥石流沙灘地變成了村民的“金沙灘”。
基地項目負責人金鳴介紹,科綠冷水牛蛙基地總投資約3000萬元,現有養蛙池400多個,基地已投放蝌蚪上億尾,幼蛙1200萬隻,年産值可達2000多萬元。
像這樣的現代農業項目在東川區還有很多,如春曉現代農業、東川漁谷、昆明金地農業等,這些公司都以現代農業推動發展、務工就業帶動群眾增收為特點,有力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成為東川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亮點。
特色農業帶動就業之路
農業産業促就業增收,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援是關鍵。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彥説:“東川區緊緊圍繞農民增收目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體制機制,服務項目建設,促進産業發展,擴大群眾就業增收。”
大項目帶動大就業。東川區委區政府創新農業帶就業工作,出臺産業規劃,打造四大産業示範帶,建設熱區種養種業、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五大産業配套中心,引進重大農業項目,實現大項目帶動大就業。
好政策助推好就業。東川區出臺支援聯農帶農經營主體獎補“18條”,強化組織保障,落實部門責任,明確獎補內容,嚴格申報流程,堅持跟蹤問效,激勵帶動産業發展、吸納就業、資産收益等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確保“帶得準”“帶得穩”“帶得久”。
新模式保障聯農帶農。加強聯農帶農組織化程度,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把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群眾利益聯結在一起,凝聚起産業發展新動能,增加農民務工、土地流轉、農産品等收入,探索産業、就業保增收模式。(姜定才、郭林、吳儀)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