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們給出了最佳治療方案,及時挽救了我弟弟的生命。”在雲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人民醫院,一位突發腦梗、心梗患者的家屬緊握著上海醫療專家朱天奇的手連連感謝。
墨江縣因北回歸線穿城而過,被稱為“太陽轉身的地方”。前些年,由於醫療資源有限,當地醫院在接收此類病患時常常束手無策。此次及時手術,不僅挽救了患者生命,也標誌著墨江縣人民醫院在急重症救治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上海醫療專家朱天奇是“組團式”幫扶團隊中的一員,2023年8月以來,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聯合上海市探索“校市合作”創新開展“組團式”幫扶模式,向墨江縣選派10名當地急需緊缺的醫療人才,在醫療技術、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開展傳幫帶。雲南省委組織部會同衛生健康部門建立服務協調機制,為上海幫扶團隊營造幹事創業良好環境,將幫扶成果轉化為發展動力,讓更多群眾實實在在受益。
截至2024年10月,墨江縣人民醫院在上海幫扶專家團隊的協助下,門診人次較同期增長16.2%,出院人次較同期增長16.6%,手術臺次較同期增長21.3%;住院異地就醫患者人次較同期增長48.3%,外轉患者人次較同期下降30.7%,呈現出“四升一降”的幫扶成效,實現醫院管理服務效能全面升級。
在家門口看上“專家號”
2023年8月11日,跨越2700多公里,鄧漾、韓軍林等10名醫療專家一路南下,來到墨江縣人民醫院開展幫扶工作。他們是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金山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金山分院,學科涵蓋普外科、心臟內科、消化內科等7個專業的醫療骨幹。
“以前,我們生了重病只能用救護車送到昆明做手術。上海專家來了以後,加上墨江的醫生,今天為我愛人做了手術,比較順利,讓我們切實享受到了大病不出縣的便利,還節省了一筆開銷。”患者家屬蔣靜説。
這是今年8月中旬,在心血管內科業務主任朱天奇的指導下,心血管內科成功完成了一台冠脈介入治療手術。該科室醫生龍承泉説:“這項手術在我們業內來説,是難度系數比較高、相對複雜的一類手術。放在以前的話,我們醫院是沒有辦法獨立完成的。”
為了承接好技術平移,以科研帶教引領技術提升,省委組織部會同省科技廳、省衛生健康委在廣泛摸底調研的基礎上,創新設立滬滇醫療科研專項,為上海專家申請滬滇臨床技術研究課題開通了“綠色通道”,逐步扭轉了縣級人民醫院科研意識淡薄、科研平臺短缺、學科建設薄弱的現狀。
“幫扶專家到院後,克服整體醫療人才匱乏、診療基礎薄弱,臨床服務能力弱,科研零基礎、學科建設動力不足等困難,積極帶領科室開展了62項新技術、新項目,填補了墨江縣醫療領域技術空白,開創了多個‘首例’。”縣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張東強説。
幫扶過程中,醫療團隊立足醫院實際,綜合考慮當地常見病、多發病和近年縣域外轉率高的情況,研判疾病因素,推進學科建設。一年多來,醫療人才幫扶團隊累計接診門急診患者13008人次;開展各類手術、操作8100人次;參加院內會診和疑難病例討論947人次;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上海的“專家號”,極大減輕了患者的醫療就診負擔,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現實需求。
外地患者主動“到府求醫”
幫扶開展一年多來,上海先進的管理經驗逐漸平移、運用到墨江縣人民醫院的日常工作中,有力促進了醫院管理規範化、精細化。截至目前,幫扶團隊指導修訂完善“黨政大查房”等管理制度31項;雲南省2024年度第一批縣級公立綜合醫院臨床服務“五大中心”建設中,墨江縣人民醫院麻醉疼痛中心、微創介入中心、腫瘤防治中心、重症監護中心通過驗收,搭建了滬滇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開展遠端醫療服務。醫療服務輻射面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還接收了昆明、玉溪、普洱、西雙版納等墨江縣外患者前來就診。
為創造幹事創業良好條件,今年,省委組織部會同7部門制定出臺了“組團式”幫扶提質增效措施,從精準對接需求、推進擴面提質、發揮育才作用、強化政策支撐、推動責任落實5個方面健全幫扶機制,積極撬動幫扶醫院後方力量,引導幫扶團隊發揮最大效用。
按照“1+1+8”幫扶模式,即10名醫療人才分別由1名挂任院長、1名挂任副院長,8名醫療專家安排到中層管理崗位,幫扶團隊到崗後,第一時間召開見面會,明確鄧漾擔任受援醫院院長,韓軍林任副院長,其餘8名專家分別擔任援建科室業務主任或副主任,確保擔實職、給實權、壓實責,受援醫院管理水準和醫療輻射能力不斷提升。
今年52歲的老陳,家住昆明。當聽説上海市“組團式”專家團隊在墨江縣人民醫院幫扶時,他專程來到墨江,挂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墨江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業務主任周春華的專家號就診。在深入了解病情後,周春華為他進行了專業診療和手術,30分鐘不到的時間,將腫物完整剝離,創面閉合。“手術後我恢復得很好,兩天就出院了。”老陳豎起大拇指給醫生點讚,“上海專家的到來,讓我們老百姓不出省就能享受到國內一流的優質醫療服務。”
從過去本地人去外地看病到現在外地人來當地就醫,墨江縣人民醫院的可喜變化只是“組團式”幫扶雲南的一個縮影。據統計,全省27家受援醫院開展新技術新業務1000多項,建立特色專科120多個,完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創傷中心、新生兒救治中心、危重孕産婦救治中心等129個中心建設,基本實現群眾看大病不出縣。其中,有26家達到縣醫院服務能力基本標準、17家達到推薦標準,5家縣級醫院晉陞為三級醫院,受援醫院整體綜合實力實現了“質”的飛躍。
“師帶徒”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幫扶團隊既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就地“造血”幫扶,幫助當地培養一批“帶不走的醫療隊”。
進駐墨江縣人民醫院後,幫扶團隊針對醫院的衛生健康發展水準、居民診療需求和常見病多發病等因素,從手術指導、教學查房、新技術培訓等全方位幫帶,實現本土人才從“帶著做”“看著做”到“獨立做”,培養了一批能夠獨立完成複雜手術的醫療團隊。
“許多以前不能治的病,現在能治了;以前做不了的手術,現在我們也能獨立完成了,真正實現了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看上病、看好病。”鄧漾所帶徒弟、墨江縣人民醫院普外科醫生邵澤沛深有感觸地説。
“組團式”幫扶打通了“師帶徒”的地域限制,還通過專門設立雲南省“組團式”幫扶人才帶培項目,給予一次性25萬元經費支援,為幫扶團隊育才帶徒提供保障。
醫院按照1:3的比例建立了“師帶徒”模式,結對幫帶30名本土青年醫療人才骨幹,已有21名“徒弟”能夠獨立開展本專業1至3項新技術;重點帶培14名醫生,能獨立完成腹腔鏡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冠脈介入手術等工作;輻射帶培鄉鎮17名醫生,指導幫助鄉鎮衛生院提升管理水準和服務能力。
幫到“心”上,扶到“根”上。通過結對幫帶一批、跟班鍛鍊一批、研修培訓一批相結合,著力提升本地“造血”能力。
在上海,鄧漾從事胃、結直腸、膽囊、闌尾等外科疾病的診治。來到墨江後,作為挂職院長,他不僅要負責全院的事務工作,還要主刀完成“胃、結直腸惡性腫瘤”等大型手術,並不遺餘力地將自己的技術傳教給年輕醫生,與當地醫師和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來到這裡,每天都會遇到各種疑難雜症,接觸的面擴大了,無法做到細分專業,我們都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醫術不僅沒落下反而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對個人而言也是一種鍛鍊和提升。”鄧漾説,“在接下來的幫扶時間裏,幫扶團隊將持續做好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培養,充分利用專業特長,發揮‘傳幫帶教’作用,把‘高精尖’的醫療技術和新的管理理念留在雲南,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伍’。”(胡梅君、沈浩)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