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雲南省文山州文山市堅持常態減災與非常態救災相統一,減少災害損失與減輕災害風險並重,持續推進防汛應急管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落實防汛救災“監測預警、指揮調度、避險撤離、救援救助、安置保障、災後恢復”等環節五級包保責任全覆蓋,構建工作措施無縫銜接、責任網格縱橫相連的防汛救災新模式,助力文山市經濟全面可持續發展。
(全市氣象站點佈局48個)
(全市地災隱患點安裝監測報警儀和智慧報警器50個)
強化預警監測,確保險情早發現早處置
近年來,針對汛期降雨“來勢急、涉及廣、危害大”等特點,文山市將監測預警作為自然災害防治的前端和先導,著力拓寬資訊收集渠道、健全研判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切實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早處置”。目前,預警監測系統安裝和接入15座重點小型水庫監控視頻,全天候實時觀測水庫水位變化;在全市11個鄉鎮重要地災隱患點安裝監測報警儀和智慧報警器50個,密切監視雨情和險情等變化。今年以來,共發佈氣象預警資訊145期。從每年4月開始即督促各鄉鎮(街道)開展自查,入汛前組織4個市級防汛檢查組,重點督導全市83個山洪災害危險區,建立隱患臺賬,逐一落實責任人,嚴格按照時間節點整改到位,實現隱患整治閉環管理。以地質災害四級動態監管系統為抓手,常態調度214名群測群防員,對全市134處地災隱患點及時開展巡查。在重大節日、特殊時段,及時開展災害風險會商研判,提前落實防範應對措施,充分發揮市、鄉、村三級應急廣播體系作用,細化“強降水天氣+”風險服務,及時向危險區和受威脅群眾發佈預警資訊,提前開展人員轉移避險應急準備。
(組建綜合應急救援隊伍112人)
(德厚鎮救援隊到達現場救援(2024年9月8日攝))
(喜古鄉現場救援(2024年9月10日攝))
提升救援效率,保障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文山市始終堅持從嚴從實從緊抓好防抗救各項工作,確保實現“不亡人、少傷人、少損失”的目標。積極充實救援隊伍,組建58支3100余人的搶險救援隊伍,專業救援力量得到充實。同時,強化志願救援民間力量,各鄉鎮(街道)組建不低於30人的應急排,健全骨幹突擊隊、專業隊伍和社會救援隊伍為補充的市級搶險救援力量體系,確保一旦發生險情,第一時間拉得出、頂得上。不斷充實市級救災物資倉庫,夯實物資儲備,在17個鄉鎮(街道)前置救災物資,常年備有救生衣、帳篷等,同時積極申請國債資金,推進市級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積極推動落實救災機制,規範災情管理、統一核報災情,確保災情統計報送及時準確、客觀全面、應報盡報;及時修訂完善防汛抗旱、山洪災害防禦等各類預案方案,強化預案銜接配套,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切實提高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同時,緊盯降雨集中點、險工險段、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切坡建房戶等重點部位,進行全覆蓋、拉網式巡查,確保險情早發現、早處置。市防辦根據藍黃橙紅預警信號級別對強降雨區域發佈靶向預警,點對點實施“顏色調度”,對於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的鄉鎮(街道),逐一進行電話“叫應”;市氣象、水務部門每2小時滾動更新氣象預報、水文預報以及重點水庫電站水情狀況,為市防指指揮調度提供技術支撐。市自然資源部門對全市134個地質隱患點實行雙人雙崗24小時盯防,有情況隨時組織受威脅群眾第一時間轉移,同時充分利用村組微信群、敲鑼、電話精準叫應等,將降雨預警精確傳導“叫應”到相關區域。
(市有關負責人冒雨巡查包保掛鉤鄉鎮)
壓實防汛責任,構建高效防汛工作機制
防汛關鍵期,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四級書記抓防汛,層層落實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主要負責幹部時刻保持臨戰狀態,身先士卒、靠前指揮;嚴格落實“市級領導包鄉、鄉級領導包村、村幹部包組、黨員幹部包戶到人”的防汛包保責任制,制定印發了《文山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關於建立市處級領導及市級部門防汛抗旱包保鄉鎮(街道)責任制的通知》,明確32名處級領導及17個部門包保17個鄉鎮(街道)防汛工作,鄉鎮(街道)152名領導包保到村(社區)、819名村幹部包保到村、6204名黨員包保到戶,全面建立統一指揮、協作密切、運轉高效的防汛工作機制。9月9日晚,文山市處級領導連夜下沉一線56人次,科級領導下沉516人次,一般幹部下沉1658人次。通過防汛責任的壓實,全市連續5年實現汛期“零傷亡”。
(秉烈鄉三板橋村轉移避險及包保責任圖)
細化避險舉措,實現快速轉移確保安全
文山市嚴格貫徹落實“1262”精細化預報與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同時結合文山市山區實際,探索建立了防汛“高、中、低”風險轉移避險新舉措,在全州推廣應用。文山市按照“三級管控”“五級聯動”(高、中、低三級風險管控,市、鄉、村、組、戶五級聯動)的原則,將全市自然村農戶從溝口、溝邊河邊、箐邊、陡坡、陡崖、河邊工棚等7個重點領域劃分為高、中、低風險管控區域;遇有險情時,按照高、中風險戶先行轉移到低風險戶的轉移避險原則,明確轉移信號、轉移路線、轉移包保人、轉移包保戶,第一時間組織群眾轉移避險;後續根據強降雨情況,研判風險隱患較大時再採取集中安置方式進行安置。這樣既能確保高、中風險區域農戶轉移後有遮風避雨的住所,又能吃上熱乎可口的飯菜,緩解一遇強降雨就採取搭建帳篷轉移安置的壓力,切實打贏搶險救援時間差,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截至目前,文山市7個領域危險區域共涉及村小組266個,共計5481戶23881人。今年以來,文山市共緊急避險轉移446人次,緊急轉移安置2277人次。(文山市應急管理局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