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非遺彝繡秀北京”活動在北京中軸線——世界遺産名錄鐘鼓樓舉行。
活動現場,來自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原生態非遺服飾、以綠孔雀元素作為創意理念的系列服飾、“福來雲往”系列服裝先後呈現,猶如一簇簇五彩的山花綻放在人們眼前,引得現場觀眾陣陣喝彩。
楚雄彝族服飾擁有1700多年的傳承歷史。2014年,楚雄彝族服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彝家兒女用一雙雙巧手把對世界的認識、對生活的熱愛、對歷史的記述,繡在布中、穿在身上,用彝繡記憶楚雄的厚重歷史文化、多彩風土人情,使彝繡煥發出頑強的生命力和新時代的藝術魅力。如今,楚雄彝繡正在傳承中加快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成為楚雄構築共有精神家園、增進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紐帶。
活動中,舉行新華•楚雄彝繡時裝周指數發佈儀式,這是繼2023年成功發佈“新華•楚雄彝繡産業發展指數”後,又一次對非遺傳承的積極實踐。“指數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依託專業的智庫研究優勢,構建起多維度、多層次的彝繡産業發展和特色時裝周評價體系,既為楚雄時裝周未來發展提供可見、可行、可靠的戰略指引,更全面展現非遺在推動全球文化交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的獨特價值與關鍵作用。”新華社中國經濟資訊社總裁曹文忠介紹了新華•楚雄彝繡時裝周指數編制初步成果。他表示,將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積極推進數字化賦能楚雄彝繡産業發展,助力楚雄彝繡品牌做大做強,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據悉,近年來,楚雄州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各項工作的主線,把楚雄彝繡深度融入“石榴紅”“幸福花開”工程,深挖其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推動楚雄彝繡實現“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2023年,全州彝繡産業實現産值10億元,增加值2.75億元,5.7萬名繡娘每人平均年增收2萬到4萬元,帶動2000多名殘疾人就近就地就業;今年上半年,彝繡産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産值5.5億元,走出了一條彝繡美、産業興、百姓富、鄉村靚的彝繡錦程。楚雄州把彝繡作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推動楚雄彝繡跨越山海、走向世界,楚雄彝繡先後登上北京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米蘭時裝周、巴黎時裝周。
如今的楚雄彝繡,已成為加快楚雄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産業,成為展示雲南文化的新名片和對外人文交流、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載體,各族群眾在“同繡一塊布”中凝聚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楊臻/文、王洪/圖、梅松、楊開聰、李旸、夏明政/視頻、楚雄州融媒體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