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為基層減負成為社會的共同心聲。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現在一些地方的基層組織,各種牌子挂滿墻,各種“頭銜”壓得基層幹部喘不過氣來,各項工作一落實就是“最後一公里”,就落到基層最末端。
為基層減負,首先要厘清職責邊界,基層應該是受益的,而不是受累的,把職責層層下壓傳導到末端,看似前面的責任壓力少了小了,實則事情拖久了甚至拖黃了。不能什麼事都壓給基層,該是哪一級承擔的責任履行的職責,就得這一級頂上去扛起來。動輒給基層甩包袱壓擔子提要求,結果是基層不堪重負,工作疲於應付。
好比如內蒙古幹部阻撓農民種地事件,唯“上”耳提面命,只會機械落實,哪來自主創新,怎會考慮實績實效,壓力山大後,基層叫苦不迭,“談什麼創造性工作?能把上面安排的事做完、各種報表填完就不錯了!”
説到減負,就不能不提到形式主義這個陋習了。檢查考核、問責追責、績效考評、任務加碼等等讓基層不堪其負,文山會海、迎評迎檢、材料報表等等讓基層幹部深陷泥潭。當然,減負不是減責、減事,而是要提效增能,要責任分解層層抓落實,一級帶著一級幹,讓基層把精力時間集中到幹事創業中,切不可讓層層傳遞壓力變成層層卸責。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減負要聚焦問題,從實際出發,考慮基層感受,從根子上想著為人民群眾謀福祉,設身處地考慮基層感受、體驗基層難處。少些“一竿子插到底”,少些“甩鍋者”“鍵盤俠”“傳聲筒”,少折騰少推責,做好自己的事擔起自己的責,減負就不會是遙遙無期的未知數,形式主義就不會“負”隅頑抗,工作的質效、治理的現代化就會隨之而來。(詹茉 昆明市西山區馬街社區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