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祿勸:旅遊促“三交” 共繪同心圓

時間:2024-07-16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李艷娟

今年5月,2024第十六屆“戰馬24小時”昆明轎子山翻越挑戰賽暨昆明-博克拉國際友城聯賽在雲南省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轎子山景區如火如荼開展。來自國內外400余名專業越野運動員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在轎子山萬畝杜鵑花海中展開激烈角逐,共用運動激情,在美景與挑戰中“跟著賽事遊雲南”,體驗“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轎子山景區是聞名遐邇的冰雪旅遊勝地,除了發展蓬勃成熟的冰雪經濟,“體育+旅遊”正成為當地又一蓬勃發展的旅遊新業態。

轎子山下轉龍旅遊小鎮、平安福景區人流如織、馬鹿塘杜鵑花海人潮涌動,祿勸2024年“花山”藝術節暨“萬人打歌”篝火大會喜迎八方賓客,各民族同胞歡聚一堂載歌載舞,共慶佳節……

近年來,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立足自然稟賦、地域特色、資源優勢和人文環境,圍繞“生態涵養示範區、特色農旅創新區”定位,以創建新一輪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為抓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依託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打造滇中北部旅遊集散地、昆明市鄉村旅遊目的地,紅色旅遊勝地等,推動全域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

(各族群眾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祿勸縣委統一戰線工作部供圖)

以旅為媒,搭建旅遊促“三交”平臺

今年年初,上海文達學校50多名師生走進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紅軍小學開展東西部協作研學活動,通過參觀學校紅色文化,聆聽紅色故事,開啟寓教于樂的紅色研學之旅。近年來,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探索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實踐路徑,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根本目的,立足紅色文化資源,初步確立3條研學實踐活動路線,打造“普渡河鐵索橋”“紅軍烈士洞”等12個紅色教育類、歷史文化類少先隊校外實踐基地,推出“青年同心結”等民族地區青少年紅色文化浸潤主題活動品牌。2023年暑期組織2350名學生開展研學活動,促進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走進鳳家古鎮,民族特色街、土司府、城隍廟、古戲臺等獨具特色的建築令人眼前一亮。作為以祿勸彝族歷史文化為背景、多要素聚集的體驗式文化旅遊古鎮,鳳家古鎮建設延續明代鳳家城的風貌,匯集雲貴川及廣西四省(區)的彝族民居樣式,展現漢、彝、白、傣、納西等民族的建築文化,區域內集中展示別具一格的建築、歷史、手工藝、節慶和飲食文化等元素,讓遊客在遊玩中感受中華民族文化魅力,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各族青少年交流更廣泛。祿勸縣委統一戰線工作部供圖)

雲南同元文化旅遊古鎮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鈺介紹,景區聚焦“融榮新祿勸 和合向未來”主題,將民族團結進步與景區發展同部署、同推進、同落實,不斷創新形式,豐富載體,充分挖掘民族地區文化旅遊資源,以開展民族節慶活動為抓手,積極承辦火把節、花山節、闊時節、潑水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各族群眾集聚鳳家廣場同歌共舞歡度節慶;舉辦千人羊湯鍋宴、長街宴等,各族群眾同吃一鍋本土羊肉,共敘團結情。

這是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實現旅遊産品特色化,以旅為媒,搭建旅遊促“三交”平臺的生動寫照。近年來,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通過打造以縣城為核心,祿大路沿線、紅色旅遊環線、轎子山旅遊專線為輻射,各景點多點聯動的“一核三線多點”旅遊促“三交”格局。培育形成縣城鳳家古鎮、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博物館、民族刺繡一條街、孔子書院等文化體驗類,紅軍洞、渡江紀念館等紅色傳承類,屏山硯瓦衝、翠華湯郎箐、中屏火本等農文旅融合類精品旅遊線路7條,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3個。聚焦旅遊名鎮、旅遊名村與美麗鄉村建設,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紅色資源和産業資源,推進農旅、文旅、康旅、體旅、林旅“五旅”融合發展,共打造雲南省級旅遊名鎮1個、特色小鎮1個、紅色旅遊景區2個、旅遊名村1個,A級旅遊景區2個,規模以上鄉村旅遊點9個。

主動融入北部縣區自然野趣旅遊線路圈,堅持因地制宜,精心策劃包裝金沙江文旅經濟帶、環轎子山國家旅遊步道、普渡河半山酒店建設、高山峽谷特色精品民宿打造等一批項目,豐富旅遊産品供給;加快轎子山5A級景區創建申報、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祿勸段)紅色遺址保護展示項目建設,夯實旅遊發展基礎,優化旅遊發展佈局,不斷開發能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旅遊線路,讓各族群眾交往更加便捷、頻繁。

2023年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旅遊總人數37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總收入25.95億元,同比增長47.1%。

以旅興業,推動各民族共同邁向現代化

走進位於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轎子山景區內的烏蒙鄉轎子山新村,白墻青瓦房錯落有致,落日余暉廣場、轎子山索道吸引著一批批遊客到來。依託轎子山景區資源優勢,“以景帶村、以村融景”,轎子山新村發展農家樂、民宿40余家,帶動就業280余人,村民戶均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以旅興業,各族群眾日子越過越紅火。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鄉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烏蒙鄉,依託轄區內轎子山自然資源優勢,著力打造“冬看雪、春觀冰、夏賞花、秋游水”的旅遊特色景觀,釋放“旅遊+”紅利,將冰雪“冷資源”轉化為旅遊“熱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各民族共同邁向現代化。

(轎子雪山美景。祿勸縣委統一戰線工作部)

(平安福鄉村露營地。祿勸縣轉龍鎮供圖)

盛夏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轉龍鎮平安福景區內,荷花綻放,綠意盎然,如詩如畫,景區以其優美恬淡的田園風光,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和多元化遊樂設施,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光遊玩。“即將到來的火把節,我們景區熱鬧非凡,每晚都會在廣場上點起篝火,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共度佳節。”平安福景區工作人員莫自玲介紹到。“在家門口上班幸福感很強,收入不錯,照顧家裏也很方便。”平安福景區的蓬勃發展是近年來轉龍鎮結合昆明市委、市政府“昆明北部自然野趣”黃金路線打造,充分挖掘旅遊資源優勢,打造“旅遊+”名片,豐富轉龍全域旅遊新業態的一個生動寫照。

(祿勸各族群眾歡度火把節。陳昱州/攝)

近年來,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以轎子山為輻射中心,開展旅遊促三交工作,推動綠美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助力各族群眾增收致富。同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全力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祿勸段)及渡江紀念館項目、滇派文化産業園項目、金沙江流域文旅經濟帶(祿勸段)綜合項目等16個。創建雲南省級旅遊扶貧示範鄉鎮4個,翠華界牌、皎平渡幹田壩、中屏火本、烏東德金瑞社區等紅色鄉村的“學—食—宿”研學模式和烏蒙何家村“以景帶村”發展模式,年均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以旅促融,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我在村裏生活了80多年,從沒見過村裏來了這麼多人。”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烏蒙鄉樂作泥村委會大渣村村民84歲的老人白天蘭感慨地説道。今年五一假期,烏蒙鄉首屆“天天潑水節”活動在大渣村熱鬧開幕。各族群眾手持各式潑水“武器”,參與潑水“大戰”,漫天水花飛濺,笑聲、歡呼聲伴著“帶勁”電音此起彼伏,共用這“潑”天的快樂。

(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祿勸縣委統一戰線工作部供圖)

今年“五一”轎子山文化旅遊節期間,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開展規模以上文化活動12場次,惠及5.9萬人,全縣共接待遊客20.84萬人。

轎子山文化旅遊節、杜鵑花海鄉村旅遊節、轎子山集體民族婚誓系列主題活動,雲南·祿勸“金沙聖火·羅婺歡歌”激情火把節,中屏“村BA”、團街“插秧節”、撒營盤豐收節、馬鹿塘花山節……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通過深入挖掘當地豐富的節日文化內涵,持續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讓傳統節日都成為各民族共同的節日,成為各族群眾心間揮抹不去的“鄉愁”,讓祿勸成為各族群眾追求“詩和遠方”的交融之地。

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活動,既是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生動展示民族團結進步全域創建成果的窗口,也是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遊共樂共用,相知相親相惜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近年來,祿勸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民族節慶活動為契機,以“節慶+文旅”為紐帶,實施“節慶品牌打造”工程。將中華文化符號、中華民族形象融入節慶活動的宣傳、布景、展演各環節,整合民族節慶、民族飲食、民族手工藝等多元要素,舉辦轎子山文化旅遊節、集體民族婚誓、杜鵑花海鄉村旅遊節、火把節、花山節、“村BA”等節慶活動30場次,推出民族服飾展演、美食品鑒、農事體驗、文藝匯演、篝火晚會等系列活動,全面提升遊客參與度,讓各族群眾在遊玩過程中深切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不斷增強“五個認同”,實現“以節凝心”,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同時,祿勸縣通過實施“文化內涵植入”工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景區建設中注入“旅遊+文化+民族”元素,打造旅遊促“三交”進轎子雪山“雲南樣板”,建成轎子雪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群眾教育館,打造四方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長廊,整合轉龍中山樓、蔣氏宅院深入挖掘六祖分支、改土歸流等各民族“三交”的歷史內涵、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內涵。

深入挖掘和開發各民族“三交”的歷史事實、遺址遺跡、活態遺産,推出文物古籍展、革命歷史展、書畫攝影展、脫貧攻堅紀實展,搭建旅遊景區和村鎮民族團結大舞臺,展示民族刺繡、羊毛花氈畫染、蘆笙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産,推出《紅軍長征過我家》《渡江記》等一批文藝精品,講好巧渡金沙江、轎子雪山、大國重器、脫貧攻堅等民族團結進步故事,被列為全國30條紅色文化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在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中,各族群眾共同見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共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盛宴,在歡聲笑語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有形有感有效。(李艷娟)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