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縣:創新機制提升留守家庭幸福成色

時間:2024-07-05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羅德陞

“她爸媽都在外面打工,我們兩口子歲數大了,平常也管不了她,幸好有兒童之家,孩子在這裡還有免費的藝術課,我省心多了。”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浪堤鎮居民李辛妹説。

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年人這“三留守”群體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留守群體的社會保障需求越來越高。近年來,紅河縣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老有頤養、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等公共服務事項,以制度建設、設施完善搭建組織保障架構,通過摸排、挂聯、結對幫扶,強化醫療、教育、志願服務綜合施策,依託産業發展等形式,探索出“2333”工作機制,有效解決學業無人管、患病無處看等突出問題,切實提升邊疆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的幸福成色。

廣覆蓋保基本 織密關愛留守家庭保障網

在紅河縣垤瑪鄉“一所兩家六站”,這個坐落在山區的活動中心整潔乾淨,一陣樂聲響起,71歲的王國華老人正在跳健身操,雖然舉手抬腿稍顯緩慢,但他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王國華安心的養老生活,是當地“敲門行動”敲出來的。“敲門行動”,就是要讓那些留守、獨居、空巢的農村老人,老年生活有人照應。

“不能讓一個老人因孤殘而缺養,不能讓一個孩子因留守而失愛。”這是紅河縣對“一老一小”關愛保護工作擲地有聲的承諾。從出臺政策性文件,到建立起目標明、責任細、任務實、有人做的組織體系,形成屬地為主、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合力;先後建成養老機構8家、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1個,面向全縣提供養老床位667個,有效保障老年群體基本養老服務需求,13個鄉鎮建成集健身休閒、圖書閱讀、親情專線、心理疏導為一體的“老少之家”……一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

抓重點、全覆蓋。紅河縣堅持把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關愛服務與鄉村振興同步推進,像抓脫貧攻堅一樣逐戶摸底、精準落實關愛行動。按照“村村進、戶戶入、人人查”要求,組織鄉、村、組三級幹部拉網式對本轄區留守兒童、留守老人開展摸排登記,準確掌握生活保障、家庭監護、就學資訊、心理健康等基本情況,實現數據共用、動態調整、應幫盡幫,做到“一戶一冊”底數清、“一人一卡”情況明。

676名鄉村幹部包保挂聯943名留守老人和3614名留守兒童,結成挂聯幫扶對子4557對,開展挂聯走訪5200余次,各鄉鎮建章立制把關愛“一老一小”納入“村規民約”,建立“1對1”“1對N”鄰里緊急“叫應互助”機制,針對突發疾病、災難事故等情況第一時間快速響應。

一串串閃光的數字,一個個暖心的舉措,一道道奔忙的身影,織就了一張“有溫度、有力度、有專業度”的兒童關愛保護網,彰顯出紅河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忠誠探索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情懷擔當。

分類施策 提升留守人員幸福感

“這是我第一次和大家一起過生日……我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一次難忘的集體生日讓石頭寨鄉的留守兒童們喜出望外。不少兒童在當地老師的幫助下,與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通視頻電話,父母們看見自己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不禁喜極而泣。

親情連結,架起的是橋梁,溫暖的是人心。集體生日是紅河縣切實關愛留守兒童的縮影。

在迤薩鎮的“社區課堂”裏,每逢週末假期,這裡都會變成孩子們的歡樂海洋。社區志願者們輪番開展的知識學習、益智類遊戲、心理疏導、文體活動等活動,讓孩子們內心喜歡而發出陣陣歡聲笑語。

不只撥開“烏雲”,更要撐起“一片藍天”。迤薩鎮不斷探索“思想引領+陪伴成長”的公益課堂模式,為當地兒童築起一道溫馨的港灣。

對於留守和困境兒童來説,物質需求並不是全部,還須有精神層面的支援和心靈的撫慰。全縣1924名中小學教師擔任留守兒童“代理家長”,做到學習上優先輔導、生活上優先照顧、活動上優先安排“三個優先”,探索1名教師幫扶2名留守兒童的“1對2”幫扶模式,借助節假日開展“與留守兒童談一次心、輔導一次學習、檢查一次作業、體驗一次生活、辦一件實事、與家長進行一次交流”的“愛心媽媽六個一”活動,並幫助其與父母視頻連線,填補情感空白。

強機制增活力 拓展留守人員就業幫扶“寬度”

“我在公司裏幹了兩年多,做摘果和包裝工作,一天有150元的工資收入,還能照顧家裏老人孩子。”紅河縣石林德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員工儂艷梅對自己現在的生活和工作非常滿意。

如今這個“農業+觀光休閒”為一體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園幾年前到處都是溝壑縱橫、植被稀疏、利用率極低的荒山荒坡,當地不少老百姓選擇外出打工,留下來的群眾也面臨著生存發展的難題。

為了改變,紅河縣通過抓牢生産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增長“兩個關鍵”,通過培植壯大熱區和中半山區特色産業、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在家門口就近就地務工3項舉措,把促進家庭持續增收作為提升留守家庭關愛保護工作質效的“強心針”,千方百計穩就業、促增收、惠民生。

為消除“留守土壤”,從根源上減少留守問題,紅河縣全面抓實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百日攻堅行動”,實行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雙向發力,崗位式“功能表化”精準開展勞務技能提升培訓,設置開發工程性和公益性崗位210個,實現賺錢顧家兩不誤。

甲寅、樂育等旅遊資源豐富的鄉鎮發揮民族工藝優勢,探索飾品代工等庭院經濟模式,100余名留守老人居家從事竹編、刺繡等非遺産品“代加工”,每人平均每天收入80元至100元不等,代加工“夕陽紅”産業顯成效。

從人力供給、消費結構、産業發展到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都面臨不少挑戰。紅河縣在留守家庭問題上大膽探索與實踐,小到一日三餐、生活照護,大到情感慰藉、文化娛樂,政府部門、基層社區、社會力量的共同發力,讓當地百姓“樣樣好”。(羅德陞 紅河州委宣傳部供稿)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