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東彝族打歌:踏歌展舞韻 笙笛傳彝音

時間:2024-06-20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戴錚 蒲興南

打歌,彝語稱“歐克”,漢語稱“跳歌”“跳笙”“跳山歌”,是廣泛流傳于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的民間傳統舞蹈。它融詩、歌、舞、樂為一體,集娛樂性,趣味性,表演性于一身,是一朵深深紮根于廣大人民群眾心中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藝術奇葩。

景東彝族打歌的起源尚未找到史料依據,但據《景東縣誌稿》卷十九《打歌賦》中記載:“以男女聚會歌舞為韻,擊缶吹笙,微論五音六律,手舞足蹈,人胥踴躍,手足抵胼旁觀,應有萬千,有如舞勺之童市也,婆娑儼學宛邱之女。”由此可見,打歌這種民間自娛自樂的舞蹈形式起源久遠。

打歌的配樂旋律優美、風格獨特,曲調的進行比較平穩,節奏規整嚴謹,一首曲調可根據情緒的變化或需要,可慢可快,具有一調多舞的通用性。從現收集整理的有關資料比較分析,羽、徵調式居多,商調式次之。宮、角調式少見,五聲音階特性佔多數。打歌的歌詞首句需入韻,詩行音節數都是七個,七言四句為一基本單位,以幾十個、上百個基本單位構成一首意境完整的打歌歌體。歌曲的表現手法又可分為“仁義調”和“挖苦調”兩類。打歌歌詞豐富,有唱人類起源、民族遷徙的,如《天連地、水連天》;有唱天文地理的,如《十二花名》《十二暑》;有唱托物咏志的,如《兄弟姐妹要相生》《高點明燈下苦心》……內容豐富多彩、琳瑯滿目,猶如一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

景東彝族打歌有歌必有舞,有舞必有樂,有樂必有器。打歌的主要伴奏樂器有葫蘆絲、三弦、笛子、樹葉、月琴、小號、小悶笛等。

對景東彝族人來説,打歌是人民群眾勞逸結合的重要方式,對於聯絡民族感情、交流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05年5月,彝族打歌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民間歌舞類目。(戴錚 蒲興南)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