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綻放飄異香——簡評雲南省藝術名家林林工作室專場音樂會《聽見雲南》

時間:2024-06-17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王鳳莉 劉舒婷

在音樂的旋律中,每一聲低吟都藏著一個故事,每一次高歌都穿越時空的界限。雲南各少數民族的人聲特色豐富,無論是山歌、情歌、兒歌、古歌等都蘊含豐富的歌唱知識,2024年6月9日晚,由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的雲南省藝術名家林林工作室專場音樂會《聽見雲南》帶領大家走進雲南豐富的民族文化,多角度深入理解那些珍珠般的音樂。

作為雲南新民歌演唱的代表人物,藝術名家林林嘗試將民族聲樂演唱技巧與雲南民歌演唱特性有機結合,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演唱風格,至今演唱錄製雲南風格、題材的民歌及原創作品200余首,多次受邀參加國家級、省部級重大展演,為雲南民族音樂傳播,建立雲南民族文化強省建功立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作為雲南民族藝術文化傳播的教育家,借助高校的平臺,狠抓學生紮實的歌唱基本功同時,定期舉辦“非遺進高校”,通過學生與文化持有者之間的互習互動,嘗試回到音樂誕生的地方,探索音樂之所來,這種獨特的教學模式旨在培養能夠全面理解和尊重原生文化的聲樂表演人才。作為新時代雲南民族藝術文化傳播的領軍者,不負眾望,2022年獲批雲南省藝術名家“林林工作室”,工作室依託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近六十年的民族聲樂教學與舞臺表演經驗,利用豐富的雲南各民族民歌資源,在保持民歌音色、表現形式和歌唱方法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化、舞臺化的方式,再現雲南民歌的魅力。

藝術名家林林工作室專場音樂會《聽見雲南》共計14首歌曲,既有根據雲南民歌小調改編的耳熟能詳的作品《美人》《彌渡山歌》《白月亮白姐姐》《新放馬山歌》《螃蟹調》,也有雲南優秀創作作品《尋找太陽升起的地方》《來香巴拉看太陽》《盼》《呢沓少》《打歌》《你我哥倆個》《夢裏我曾回去過》《遠方》《納西古調—一尋》;既有雲南資深的作曲家陳勇、劉曉耕、萬里、吳渝林、業原、李鵬、周國慶,也有雲南新一代有影響力的作曲家李樹瓊、鄧波、高紅楊、冷重文等;既有雲南白族、藏族、撒尼族、彝族、納西族等民歌的展示,還有漢族的花燈及藝術歌曲的呈現。整場音樂會的作品無論是鋼琴與民間樂器的搭配,還是表演與人聲效果的輝映;無論是民族音調與現代技法的融匯,還是色彩樂音與常規音色的柔和,都顯現出作曲家們對雲南各民族音樂的不凡的追求和功力。

音樂會的演員有高校青年聲樂博士教師、在校碩士生和本科生,他們都擁有紮實的演唱技術,無論是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都能與民間音樂有機地結合,聲情並茂地演唱這些難度系數很高的藝術作品,現場觀眾一次次真摯的發自內心的熱烈掌聲就是最好的檢驗。

音樂會的另一個大亮點是整場音樂會是林林教授作為導聆者,通過介紹歌者、詞曲作者及歌曲背後的故事,引導大家欣賞並認知理解歌曲背後的文化,這既是雲南民族音樂的展演,更是雲南民族文化的傳播。音樂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雲南民族音樂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的教學與傳播,它也是復興中華文化的過程。專場音樂會《聽見雲南》大膽創新,努力實踐,積極促進文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就是最好的踐行。

縱觀全場,通過深入挖掘雲南各民族音樂文化並進行創新打造,再回歸社會檢驗,在《彌渡山歌》中顯現的是山野與聲樂技巧的有機糅合,在《尋找太陽升起的地方》中是傣族與彝族音樂融入藝術歌曲創作手法的創新,在《盼》中所展示的又是傈僳族民歌與流行的內在融匯,在《納西古調——尋》中則是隨處可聽民族性與交響性合唱的和諧,民間音調與現代作曲技法的溝通等等,真正踐行了音樂學院從教學到創作,從創作到實踐,從實踐到服務社會的“政産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實踐,隨著教學與展演並行的持續開展,實踐教學構架的不斷完善,成果評價體系的不斷精進,年復一年的創新實踐,音樂學院多年來為社會培養出了一批批創新型表演人才。

民歌如酒,越陳越香。雲南,這一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不僅風景如畫,更是民歌的寶庫。雲南省藝術名家“林林工作室”任重而道遠。(王鳳莉/文 劉舒婷/圖)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