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四弦、蘆笙、葫蘆絲……走進吳志明民族非遺傳承工作室,他正在埋頭製作各種民族樂器,小小的工作室內,挂著多種多樣的少數民族樂器。在一堆樂器中,吳志明自信地説:“大多數民族樂器我都會做,國內外很多人都慕名而來。”
(吳志明在演奏)
今年66歲的吳志明,是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的哈尼族,原紅河縣文化體育局退休幹部。數十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的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讓哈尼多聲部音樂、哈尼樂作舞、地鼓舞、民族工藝等非遺文化得以“聲聲不息”流傳下去。
(吳志明在製作樂器)
哈尼族非遺文化的“傳承者”
吳志明的爸爸是哈尼族,媽媽是彝族。從小受少數民族文化熏陶,上初中的時候就能把三弦、四炫跳得很“溜”。他逐漸長大後,年輕一代會唱哈尼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的人越來越少,吳志明就有了一個心願,要把非遺文化得以“聲聲不息”流傳下去。
1977年,吳志明開始學習舞蹈基本功,之後開始自學簡譜樂理、旋律創作及民族器樂演奏等,再到後期進行專業系統的學習,吳志明在堅持不懈地摸索中逐漸蛻變成為了哈尼族文化的優秀傳承人,並一直為哈尼族非遺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
(吳志明到雲南民族博物館展示收集製作的部分民族民間樂器)
退休後,為了給這些珍貴的文化找到更多的傳承人,吳志明夫妻倆用工資和房屋作抵押向銀行前後貸款60余萬元,籌建了“紅河縣民族文化傳習館”。傳習館重點招收困難家庭子女,並與紅河哈尼梯田文化傳承學校合作招徒。至今共培養了260余名非遺文化藝術人才,其中10余名成為紅河縣歌舞樂“臺柱”,是紅河縣歌舞樂團的主要力量。
(吳志明為學生們授課)
哈尼族文化根脈的“守護者”
過去哈尼族沒有文字,歌舞文化都是一代一代口口相傳下來的。但在不斷研習傳承哈尼族文化的過程中,吳志明有了自己的心得,只有將歌曲通過文字材料留存,舞蹈通過視頻的方式留存,才能方便年輕一代人系統地學習。他走鄉串寨,深入多個鄉鎮和縣市進行采風,把民間比較有特點歌曲收集整理起來,用“曲譜”記錄下來。吳志明還總結了哈尼族歌曲中較為古老、常用、有特點的旋律,將其製作成為最基礎的“聲樂課本”,用以教授學生學習。
(吳志明在鄉間交流哈尼族文化)
(吳志明向弟子傳授紅河優秀的傳統民族民間文化藝術)
在吳志明民族非遺傳承工作室,他將常用的曲譜列印出來挂在墻上。吳志明説,只要按照他的方法把這些旋律練熟了,大多哈尼族歌曲就都會唱了。他將尋找更多的青少年,教會更多人傳唱這些哈尼族歌曲,把這些優美動聽的歌聲一直傳承下去。
據了解,自2004年,他開始籌建紅河縣民族文化傳習館以來,共收集民族民間歌曲800余首,其中整編20余首;收集民族民間器樂30余種,記錄整理20首。收集民族民間舞蹈50段10余樣舞種,已整編展示20余個歌舞節目。收集民族民間服飾和工藝10余種等。
哈尼族文化闖出大山的“引路者”
讓更多人來傳承這門民間藝術,把紅河哈尼族文化藝術傳播出去是吳志明一直以來的心願和追求。多年來,他帶領著傳習館的演員、民間多聲部民歌傳承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展演,跨越重洋將歌聲帶到日本、荷蘭、阿姆斯特丹等國家。多次代表省州縣到北京等地參加中國山花獎、中央廣播電視台西部民歌電視大獎賽和雲南省第三屆歌舞樂展演及雲南省第六屆本土創作歌曲大賽等文化藝術賽事活動,斬獲金銀銅獎無數。
(吳志明率紅河哈尼民間多聲部合唱隊前往上海,參加聯合國教學文組織國際傳統音樂學會四十二屆年會雲南多民族原生態歌舞專場展演)
2016年,吳志明作為幕後導演,參與籌備策劃了第二屆紅河哈尼“多聲部”原生態展演活動。2018年,他擔任了紅河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的外聘教師,讓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在大學校園裏生根發芽。2019年,他擔任“哈尼族八聲部民歌合唱培訓班”總導師,隨後帶學員參加CCTV15頻道“中國器樂大賽”的休息時間段展示,參加“中國非遺項目研討會”展示與交流。一系列的舉措,不僅讓更多國內外音樂界人士關注到了這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也讓紅河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哈尼族多聲部民歌”唱響世界。
退休後的吳志明致力於當好非遺文化傳承工作的“守護者”和“傳承者”,讓這些“活體遺産”不斷發揚光大,不斷為保護文化生態環境貢獻銀發力量。他不止一次説,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精神基因,他要努力讓世界上更多人了解哈尼族民族文化。(姚敏 王宗林)
(責任編輯: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