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思茅松全産業鏈科技成果發佈會”在昆明召開。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普洱市林業和草原局、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和普洱市林業和草原科學研究所聯合發佈了“思茅松良種選育”“思茅松原料林集約化培育技術”“思茅松絨毛漿新産品研發”“思茅松人工林生態定位監測結果初報”等4項科技成果,並舉行了技術開發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此次發佈的科技成果突破了思茅松從種子到産品的系列關鍵技術,實現多項“首創”加快推進了思茅松全産業鏈升級發展。
其中,“思茅松良種選育成果”首次確立思茅松高世代育種策略,確定以選擇、交配和遺傳測定為核心的長期育種計劃,為長期有序的育種研究提供了科學的路線圖。收集保存478個材用優樹無性係、656個脂用優樹無性係,建成全國最大的思茅松種質資源庫,創制1160個全同胞雜交家係,達到第二代育種的種質創制目標,育種工作取得里程碑式階段成果。共選育出材用、脂用和高碳多系列良種21個,滿足了不同用途産業發展的良種需求。
(1.5年生思茅松集約化培育示範林 雲南省林科院供圖)
“思茅松原料林集約化培育技術成果”滿足不同加工産品對良種的差異性需求,實現精準選用最適良種。開發的菌根化輕基質育苗技術,實現了工廠化育苗,壯苗率提高到95%以上,培育期從100天縮短至80天。建立了“良種+菌根化輕基質育苗+立地選擇+密度控制+配方施肥”的思茅松工業原料林集約化培育技術體系。經測算,10年主伐産量可達10-12立方米/畝,培育週期從20年縮短至10年,提高了原料林培育的技術水準,實現産量倍增和培育週期縮短目標。
(思茅松集約化培育人工林 雲南省林科院供圖)
“思茅松絨毛漿新産品研發成果”建成國內第一條絨毛漿生産線,首次生産出思茅松絨毛漿産品,達到國家標準,打破國外壟斷,明確了思茅松是國內絨毛漿生産最適鄉土樹種的優勢地位,填補了國內松木絨毛漿生産供應空白。
(思茅松絨毛漿生産線)
“思茅松人工林生態定位監測結果初報成果”建成雲南省第一個企業自主建設的生態定位站“普洱人工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目前已納入雲南省森林生態定位監測網路。構建了氣象、水文、土壤和生物4大類人工原料林生態定位監測體系。監測結果表明,思茅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狀指標整體較好,通過科學施肥,可以實現思茅松人工林可持續經營,水土流失風險較低。
(雲林系列良種示範林 雲南廣播電視臺供圖)
此次發佈的4項成果得到了雲南省重點研發項目、雲南種子種業聯合實驗室專項和林草科技推廣示範項目等支援。下一步,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將持續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攜手有關科研機構、林草企業,圍繞打造國內最大的絨毛漿生産基地的科技需求,從思茅松種業、集約化培育技術以及産品提質增效等方面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助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楊婧瑤)
(責任編輯: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