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山市昌寧縣田園鎮四角田社區小龍潭路邊的茶園裏,俯身用手扒開厚厚的稻草,就會看見一簇簇戴著赤紅色帽子的“白胖子”,穿過厚厚的土層,破土而出,那紅色的小帽子上沾著的泥土和草稈是它成長路上的“勳章”,一朵朵赤松茸,長得如此敦實,在茶園裏東一簇、西一簇地長著,整個茶園瀰漫著赤松茸的香氣,讓人沉醉其中。
“你要把它的根部拿著,在靠近根部的地方,輕輕地旋轉,然後再把它摘起來。在採摘的過程中儘量不要拉動太多的菌絲,這樣它還可以再長出新的赤松茸。”現場,昌寧縣嗨森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光俊正在向前來採摘體驗的遊客介紹赤松茸采收細節。
“我之前在親戚家吃到赤松茸煮雞,口感鮮甜味道很好,當時就想看看它到底長在什麼地方,今天到基地採摘,看到白白胖胖的赤松茸,整個採摘體驗讓我感到很滿足,這個菌子原來是長在這樣綠美的茶園裏,怪不得味道這樣好。”前來採摘的遊客李路説。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食物營養價值認知度的提高,菌類成為了人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赤松茸也佔儘先機,成了搶手貨,國內外市場十分暢銷。四角田社區森林覆蓋率達84.6%,非常適合菌類生長。
田園鎮依託千萬工程産業示範項目及東北大學的援助,由昌寧縣嗨森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具體負責實施,打造20畝的赤松茸林下種植基地。基地建成後由合作社統一實施管理,採取村級集體+農戶+合作社3:3:4的合作模式按利潤分成,四角田社區負責組織農戶到基地進行有償勞作,合作社負責後期管理維護,進行技術培訓、銷售、加工和出售,依法依規建賬。出菇後,合作社和村級集體15天對一次賬,將收益分紅到指定賬戶,並且公開公示。
“四角田社區以林下生態野生菌聞名,此次東北大學在四角田推廣茶園套種赤松茸的主要目的就是針對沒有野生菌采收林地的農戶,通過種植人工菌來彌補收入空缺,種植材料只需將稻草稈、玉米稈、桑枝或枯樹這些打碎、發酵即可,而且在種植過程中,只需保證一定的濕度,不用施放任何化肥和農藥。另外菌渣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環境和優化土壤結構,提升茶葉品質、提高茶園産能、增加茶農收入,進一步延伸‘茶産業+’鏈條。”昌寧縣人民政府黨組成員王穎説。
“依託著我們社區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我們採用林下種植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實現茶葉和赤松茸的雙豐收,項目建成後,惠及全社區,可提供務工崗位37個,增加務工收入4.5萬元。建立長效機制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田園鎮四角田社區黨總支書記段宏燃説。
“我家就在種植基地附近,我來地裏務工,主要就是拌料、澆水、種菌子、摘菌子,工錢每天100元,這個技術也非常簡單,我也打算種。”家住四角田社區的村民魯國斌説。
“前期我在田園鎮達丙社區已試種成功,並且實現全年種植、採摘。目前每年畝産鮮菇2噸至3噸,體驗採摘每公斤20元至40元,每畝可實現經濟收入5000元至10000元,通過初加工,有松茸幹片、松茸幹品等系列産品,其産品附加值可增至3倍。今年在田園鎮四角田社區建設20畝種植示範基地,從3月份開始採摘,陸續可採摘到10月份。”李光俊説。
田園鎮依託社區獨特的生態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種植,深挖“茶園”經濟,通過套種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種植赤松茸,實現一地多收。目前,四角田社區種植的赤松茸已銷往一、二線城市,出現在更多人的餐桌上,赤松茸的種植不僅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讓村級集體經濟“活”起來,同時,綠色的林下種植模式也讓林下“生金”,村民們的日子也在赤松茸的種植中越來越紅火。(李素芹 汝南希)
(責任編輯: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