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民歌遊雲南】一首《彌渡山歌》將時代印記傳唱至歷史長河中

時間:2024-04-03來源 : 中國網七彩雲南作者 : 姚敏

説起雲南的民歌,《彌渡山歌》絕對是其中傳唱度非常高且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一句“山對山來崖對崖,蜜蜂採花深山裏來,蜜蜂本為採花死,梁山伯為祝英臺”,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音樂一起,就能跟唱。

《彌渡山歌》是一首情歌。旋律輕快、清新優美,富有節奏性;樂句之間緊密聯繫、張弛有節,極具雲南民歌特色;情深意長的綿延歌調展現出一種語重心長、情意無盡的感覺,得到了李谷一等眾多歌唱家的青睞。而這首民歌之所以流傳較廣,與雲南花燈表演藝術家袁留安在大理彌渡工作時將《繡荷包》《十大姐》《彌渡山歌》等經典民歌蒐集整理出來脫不了干系。

彌渡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南來北往的馬幫不僅給這裡馱來了繁榮,也捎來了包括趕馬調在內的豐富多彩的文化。人們用歌聲釋放趕馬人的懷鄉之情,用歌舞驅散漂流他鄉的孤獨,動聽的歌聲和真摯的情感引發了彌渡人的共鳴。他們便也慢慢養成用歌聲講述生活,傾訴喜怒哀樂的習慣。唐時便已有廣泛的民間歌舞活動,清嘉慶初年《滇系》的“山歌九章”記述的就是當時的彌渡民歌。

千百年來,彌渡境內漢、彝、回、白等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南詔文化與黃河文化、中原文化、長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也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真實反映人民群眾生産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彌渡民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彌渡民歌現共有300多首,可分為漢族民歌和少數民族民歌兩類。以音樂體裁來分,則分為山歌、小調、舞蹈歌、風俗歌等類型。內容多為抒發愛情,反映山區放牧、趕馬人勞作的艱辛和民眾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代表性曲目《小河淌水》《彌渡山歌》《埂子調》《蜜滴調》《密祉調》《放羊調》《過山調》等廣為流傳,享譽國內外。2011年6月,彌渡民歌被國務院公佈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名錄。

在世世代代的口口相傳中,彌渡山歌小調就像一部長詩,記錄著彌渡的時代變遷,抒發著各個時代人們內心的情感,承載著濃濃的鄉愁,是彌渡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近年來,彌渡縣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資源,以民歌、花燈作為彌渡的兩大名片,鼓勵挖掘特色文化,大力支援文化産業發展,讓傳統文化從“活”起來到“火”起來。2023年開始,彌渡縣將連年舉辦小河淌水大理彌渡民歌節、小河淌水大理彌渡美食節,持續宣傳和推介彌渡花燈、民歌和美食文化,全面展示彌渡宜居宜業、宜養宜遊的生活環境,吸引廣大遊客到彌渡休閒旅遊、吸引各類人才到彌渡創業發展。(姚敏)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