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的田間地頭,一台臺收割機開足馬力馳騁田間,稻粒飄香的豐收畫卷再次在盈江大地徐徐展開。
盈江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資源豐富,大盈江貫流縣境,沿江兩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稻種植歷史悠久,是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國家級産糧大縣、德宏州糧食凈調出縣,素有“滇西糧倉”的美譽。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盈江縣在穩定30多萬畝水稻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全面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太平鎮建設萬畝再生稻蓄留示範基地,輻射帶動基地周邊村寨以及舊城鎮、弄璋鎮、平原鎮、新城鄉4個壩區鄉鎮蓄留再生稻3.2萬畝,成為雲南省再生稻蓄留面積最多的縣(市)。
“經測算,5畝再生稻高産攻關田平均畝産230公斤,50畝再生稻單産提升試驗示範田平均畝産180公斤。”日前,由德宏州農業農村局、盈江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團隊對高産攻關田、單産提升試驗示範田進行了實割實測,機收再生稻畝産再創新高。
“經過幾年的試驗、示範,盈江縣選擇了抗逆性強、再生能力強的秈型兩係雜交水稻品種‘晶兩優’系列為主栽品種,按照播期、育秧、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統一要求,推廣使用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和再生稻整合技術。同時,全面推行‘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基地+農戶’的生産經營模式,提高了農戶種糧的積極性。”盈江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蘇姍姍介紹,今年3.2萬畝再生稻平均畝産130公斤,總産量達423萬公斤,總收入889萬元,純收入達660余萬元。
沙小三是盈江縣小有名氣的種糧大戶,他所在的太平鎮弄盞村海相村民小組蓄留再生稻已有30年的歷史。“今年我們村蓄留再生稻面積1800畝,平均畝産160多公斤,最高畝産230公斤,收入60多萬元。”在盈江縣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海相村民小組採用現代化的農業技術和管理方式,如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植保飛防等,不僅降低了生産成本,還實現了穩産增收。
由於再生稻種一季、收兩茬,具有生長期短、省時省工、綠色環保等優勢,舊城鎮喊撒村戶拉村民小組把再生稻蓄留面積從去年的80多畝擴大到今年的200多畝。“再生稻米質好、口感好,很多村民都是留著自家吃。自從蓄留了再生稻,再也不用在第二年稻穀收割前去外面買米吃了,家裏的口糧更足了。”社長板小洞説到。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在全縣適宜區域推廣蓄留再生稻,同時加強種糧技術培訓,在品種選擇、培育壯秧、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給予技術支援,以保障糧食生産的可持續發展。”蘇姍姍表示,再生稻收割完後,他們還將搶抓時令,組織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稻薯輪作”技術指導工作,確保地不荒、人不閒,進一步助農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楊晶晶 楊麗春 盈江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