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 梯田“新生”——解析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紅河模式”

時間:2023-10-31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羅德陞

2013年6月,紅河哈尼梯田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023年6月,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 助推鄉村振興”項目入選全國首批文物事業高品質發展十佳案例。這10年,被譽為“雕刻在大地上的詩行”的紅河哈尼梯田身披世界文化遺産的至高榮譽廣為人知。

10月24日,由國家文物局、義大利文化部指導的“中意世界文化遺産地結好論壇”在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世界文化遺産地成功舉辦。會上,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産管理局向各界嘉賓介紹了與義大利朗格羅埃洛和蒙菲拉托葡萄園景觀協會締結為友好關係的情況,守護哈尼梯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同時,雙方就2024年義大利葡萄園景觀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續簽友好協議和在義大利開展哈尼梯田主題展達成了共識。

雲上梯田大美無限,哈尼風情世代傳承。申遺成功10年來,紅河哈尼梯田魅力不減,為景觀類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紅河模式”,走出了一條文化遺産與經濟社會共生共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保護第一 守住哈尼梯田綠水青山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申遺成功十年以來,“堅持保護第一,守住哈尼梯田綠水青山”始終是哈尼梯田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的核心命題。

當地遺産保護管理部門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科學、全面、完整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産,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紅河州探索出一條保護與利用共贏的科學發展之路。隨著《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保護管理條例》《紅河哈尼梯田保護與發展總體規劃(2022-2035)》等條例相繼出臺,紅河州將“四域十片區二十萬畝”哈尼梯田納入保護範圍,實行最嚴格的保護管理制度。如今,哈尼梯田遺産區累計恢復生態植被25.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3.8%,恢復灌溉溝渠140余條451.3公里。

另一方面,加大遺産要素保護修復力度。沿用“三犁三耙”“木刻分水”等傳統農耕技藝和水資源管理辦法,哈尼梯田保護區通過數字監測與人工監測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要素的日常巡查、監測力度,使森林、村寨、梯田、水系遺産要素得以系統保護,農耕文化得以完整傳承,遺産價值得以合理利用,遺産功能得以完整延續。

堅持綠色發展 打通“兩山”轉換通道

走進元陽縣阿者科村,抬眼森林鬱鬱蔥蔥,腳下梯田波光粼粼,炊煙嫋嫋,雞鳴狗吠,儼然世外桃源。阿者科村民們如今告別過去窮困的日子,實現了資源變資産,村民變股民、家家有收入,年年能分紅。

這些變化得益於2019年2月啟動的“阿者科計劃”,元陽縣人民政府與阿者科村集體聯合成立阿者科村集體旅遊公司,由政府出資建設旅遊基礎設施,與高校合作派駐研究生和政府公職人員,無償幫助村民管理公司,開發旅遊項目並進行推廣。公司組織村民整治環境、經營旅遊接待,村民對公司經營進行監管,公司將經營所得進行分紅,通過多年努力,保護梯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梯田保護管理者、原住居民、外來遊客共同守護活態遺産。

無獨有偶。在紅河縣甲寅鎮他撒村委會,當地的村民仍然沉浸在今年豐收的喜悅中,耕作一塊田,拿三份收入,“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日趨成熟,讓當地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為不斷提升梯田種植效益,近年來,紅河縣大力推廣“稻魚鴨”複合種養模式,實現“一水三用、一田多收”,同時與紅河雲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聯合開展“鴨苗助農”項目,以購苗補助、技術指導、訂單回購等方式,實現了穩産增收良性迴圈。

一系列保護、開發、利用的政策和措施陸續展開,紅河州逐漸打通“兩山”轉換通道。累計劃定永久基本農田737.47萬畝,累計16個産品獲雲南省“10大名品”;開工建設綠色低碳示範産業園項目,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1%,躍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第一位、全省第三位。

堅持守正創新 保護傳承農耕文化

哈尼梯田有顏值,更有內涵。農耕文化、哈尼鄉愁,是紅河人文景觀的“根”,亦是紅河文化的“魂”。

悠揚的哈尼古歌不僅是梯田生産技術的全面總結,也是哈尼族社會倫理道德規範的集大成之作。

紅河州緊緊圍繞哈尼梯田世界級文化品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著力保護傳承哈尼梯田文化。一方面,實施“哈尼古歌傳承三年行動計劃”,組建哈尼梯田文化傳習館和350支民族文化傳承文藝隊,開展哈尼古歌傳承傳唱展演活動,原生態歌舞《哈尼古歌》在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上精彩亮相。另一方面,開展哈尼古歌常態化演出,“最美護田人”評選、“火塘夜話”及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進社區、進集鎮等系列活動,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開秧門”等實景農耕活動,保護傳承農耕文化,講好紅河哈尼梯田故事。

隨著舞劇《諾瑪阿美》在全國巡演;《哈尼交響·歡樂新春》專場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産》等紀錄片曾在央視播出……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産“金字招牌”不斷被擦亮。

歲月留痕,梯田“新生”。古老與現代在這裡碰撞,創新與傳承在這裡交匯,紅河哈尼梯田一步千年,歷久彌新。(羅德陞 紅河州融媒體中心供稿 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産管理局供圖)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