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類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麗江模式”:歲月留痕 古城“新生”

時間:2023-10-18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王冰

2023年中秋節、國慶節假期,雲南省麗江古城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68.23萬人次,日均接待21.03萬人,旅遊市場持續火熱。

麗江古城緣何成為世界級網紅IP?

世界文化遺産的頭銜,世界記憶遺産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傳承,璀璨奪目的民族文化,依山就水的古街、古道、古宅,詩情畫意的小橋、流水、人家,皆是吸引遊客紛至遝來的“流量密碼”。

1997年12月4日,麗江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26年間,麗江古城文化不褪色,魅力不減分,以“旅遊經濟反哺遺産保護”贏得世界的尊重,為城鎮類世界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麗江模式”,走出了一條文化遺産與經濟社會共生共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為城鎮類遺産保護提供“新尺規”

“麗江模式”,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可持續性文化旅遊發展的麗江合作模式,它被制定成文件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導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實施綱要。

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囊括大研古城(含黑龍潭)、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三個部分,總面積7.435平方公里。人們最耳熟能詳的“麗江古城”通常指的是大研古城,以厚重的歷史、豐富的人文及優美的自然生態景觀而聞名。束河古鎮是納西先民從農耕文明向商業文明過渡的活標本,是對外開放和馬幫活動形成的集鎮,而白沙古鎮更是具有納西遺風的原始生態村落。

麗江古城是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與適用經濟的有機統一體,是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範。現今的麗江古城家家流水,戶戶垂楊,天然靈動,一街一景,其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與自然美妙的“小橋流水人家”特徵,得益於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和專門保護機構的設立。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始終是麗江古城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需要平衡的核心命題。當地遺産保護管理部門堅持“修舊如舊、恢復古城原貌”的保護理念,科學、全面、完整地保護世界文化遺産,讓全世界共用麗江古城的獨特風貌,創造出具有麗江特色的做法與經驗,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經過26年的探索和實踐,麗江古城構建了較為完備的世界遺産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體系,探索出一條保護與利用共贏的科學發展之路。通過系統的保護、管理、監測等工作,使其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大力弘揚納西文化內核,回歸這座小城的自然古樸、淳厚民風、祥和寧靜;在科學保護好文化遺産的同時,加大對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弘揚,將各類文化元素植入遊、購、娛、吃、住、行各個環節,用文化的濃度來稀釋商業的密度。

比如,恢復茶馬古道馬幫景觀、河水沖洗街道、放河燈、民族打跳、文藝表演等傳統民俗活動;深度挖掘和整理詩詞歌賦、東巴文化等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融入城市街區及休閒空間;鼓勵支援從事東巴文化、納西古樂、東巴陶瓷、民間手工藝、納西傳統木雕的單位和個人,在古城內從事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展示活動;逐年將公房院落用於民族文化項目的開發,實施名人故居遺跡修復、人文景觀建設和民俗文化展示等項目;設立大覺宮茶馬古道主題展覽、方國瑜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黑龍潭建築群書畫展廳、免費圖書閱覽室和古城歷史文化展示館等;通過舉辦文博會、文創大賽、打造麗江古城IP形象等舉措,創新開發一批兼具傳統性、藝術性、紀念性、實用性的特色文化旅遊産品,給古城帶來新氣象、注入新動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古城麗江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老的建築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

遺産專家一致認為,“麗江模式”為世界遺産保護帶動旅遊業,旅遊業發展反哺遺産保護提供了新經驗,為遺産保護和開發提供了“新尺規”,成為旅遊發展與遺産保護實現互利共贏的突出典範。

深度激活文化遺産基因

愛上麗江的理由有很多,到古城聽民謠算一個。

每週五、週六19:00,麗江古城玉河廣場,悠揚的民謠劃破夜空,沸騰一座城。

為了讓遊客更好地感受麗江、融入古城,2021年,麗江古城景區推出民謠音樂廣場活動,邀請樂隊為遊客傾情獻唱,同時進行線上直播。在“慢、悠、平、靜”的詩意麗江,聽民謠音樂、享愜意時光,遊客徜徉在古城,新添一份“捨不得”。

夏時勇和他的“醉鄉民謠”便是麗江古城民謠廣場的主力軍。從曾經的參與者到如今的承辦者,夏時勇心中多了一份榮耀和責任。

“我想用專業的技術服務更多的樂隊和歌手,希望將來可以舉辦屬於麗江古城的民謠音樂節。”夏時勇説。

今年6月以來,連續16期32場民謠音樂活動,讓麗江古城“吸睛”又“吸粉”。除了民謠,更多文旅業態在古城萌芽新生,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2018年,李擇西在麗江古城開設首家劇本殺沉浸式體驗館。沄汐劇本殺以古城為線索,融入當地文化元素,讓玩家在沉浸式遊玩過程中了解麗江古城,傳播古城文化。

“它以遊戲為載體,讓玩家在整個古城內自由觀光遊覽,走進文化院落,參與角色扮演、遊戲互動,在潛移默化中更深層次了解麗江文化。”李擇西説。

民謠音樂、劇本殺等是麗江古城新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近年來,為了讓世界文化遺産“活”起來,麗江古城的文化保護與傳承進入更加全面、系統、科學的軌道:加強傳統文化保護的頂層設計,從業態清理、業態提升、業態管控進行“騰籠換鳥”,從劃分功能板塊和主題街區進行空間落位,持續優化業態扶持項目,全方位打造“文化遊”“文化購”“文化行”,業態轉型升級始終在路上。

手道麗江,東巴造紙大師和秀昌仔細地撕扯著蕘花樹皮,親手經十道工序古法製作東巴紙;天地院,75歲的和學光為古老的納西族歌舞填詞,賦予傳統文化新內涵;油紙傘創意街、一滴水玉壁、馬幫文化街、櫻花餐廳、大研花巷等成為網紅文化新地標;沄汐客棧,一群年輕人沉浸在劇本殺角色裏,悄悄隱入古城某一角落……

多元文化業態不僅守住了古城的血脈和根基,也傳承、重塑了世界文化遺産的“魂”。在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保護古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古城管理者、原住居民、外來遊客共同守護文化遺産,堅定文化自覺自信,成為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範。

把文化資源包裝成産品,再找到合適的時機推向旅遊市場,麗江古城循“古”向“新”,既激活了古老非遺的生命力,找到並創造傳統文化與消費群體之間的“融點”,更契合了遊客從走馬觀花到深度體驗的需求升級。

深度激活文化遺産基因的麗江古城,其吸引性、體驗性、參與性更勝往昔,成為遊客逐夢“詩和遠方”的歸宿。

構建遺産地命運共同體

千百年來,文人墨客貪戀這座城。他們賦詩作畫,恨不能將麗江古城的點點滴滴全部記錄下來。

徐霞客在麗江的短短十六天,這裡的絢麗山水和民族風情讓他産生了刻骨銘心的“捨不得”情愫。洛克、顧彼得也在這座小城譜下了獨屬於他們的麗江戀歌。時光如梭,歲月匆匆。今天,仍有不計其數的旅人相繼踏足這片土地,一段接連一段的麗江故事仍在不斷被書寫。

徐墨林十多年前來到麗江,再也不曾離開。他愛書,於是就在古城北門大水車附近覓得一處納西院落,開了一家“六如書院”,深耕古籍線裝書。線裝書極為小眾,加之古籍的閱讀門檻較高,這讓六如書院開店十年仍鮮為人知。

“天雨流芳,意思就是讀書。”在徐墨林的心中,麗江古城是一座讀書之城,本來就有它的魅力所在。“紙壽千年,線裝書能讓人聯想起造紙藝術的前世今生。”

一方端正的硯臺,足以阻擋喧囂的車馬;一行娟秀的小楷,也能照亮古城的星空。徐墨林看重的並不是大眾的追捧,而是大隱隱于市難覓的知音。

六如書院是麗江古城“騰籠換鳥”導入的文化新業態之一。早在幾年前,麗江古城就多方破解“商業味濃、文化味淡”現象,通過文化引領、項目帶動、業態調整,不斷提升古城的文化內涵,全面重塑古城的“精氣神”。

大量的手工藝人紛紛涌入古城。麗江粑粑、手工皮具、銅銀工匠、素描寫生、肖像剪紙……本土的,外地的,官方引入的,慕名而來的,大家匯聚一座城,書寫各自的麗江故事。

“銅器世家”傳人和海之每天往返于白沙古鎮和大研古鎮之間。“古城的商業換了一批又一批。”在他的記憶中,最開始是木雕、竹雕、銅器等傳統手工店,後來被披肩、銀器、棉麻服飾等商品取代,現在東巴紙坊、漢服旅拍、文創産品、特色餐飲等佔據了古城的大街小巷。

“不再是滿大街的披肩、烙畫和歌舞廳,這樣也好,有利於我們發展。”和海之有些慶倖。他覺得,古城留下為數不多的銅器鋪“都是瑰寶。”

在麗江古城,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發生交流、碰撞、融合,越來越多的智慧化服務帶來旅遊新體驗。當地政府和古城管理部門致力於構建遺産地命運共同體,打造共治共建共用的新型社區,增強古城“主人”的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引導人們多層次、多領域、多方位參與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多角度、多形式、多渠道宣傳推介麗江,真正融入古城、熱愛古城,做到人人參與保護、處處都有服務,讓廣大群眾和遊客遇見美好、愛在古城。

回望歷史,上世紀90年代的一場地震,麗江古城在災難中重獲新生,從此走向世界的舞臺;2017年,以壯士斷腕、正風肅紀的決心,直面遊客所需所盼所憂所慮,用實際行動換來好口碑;為破解“商業同質化嚴重”現象,積極探索文旅融合模式,引入新業態,推廣智慧旅遊,古城的文化之魂得以重塑……麗江古城危中尋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推動旅遊高品質發展駛向新藍海。

26年間,麗江古城的保護管理者深入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認真履行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做出的鄭重承諾,在不斷創新保護理念、轉變管理方式、促進合理利用、實現科學發展上下功夫,努力保護古城、建設古城、發展古城、繁榮古城,實現了景區、社區、遺産地一體化治理,構建了較為完備的世界遺産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體系,探索出了一條保護與利用共贏的科學發展之路。

“所有遊客、經營戶、原住民,都是古城歷史的執筆人,是古城未來的鐫刻者、書寫者。大家是命運共同體,沒有局外人,都是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黨組書記、常務副局長木麗表示,麗江古城有信心在文化遺産原真性保護與旅遊業創新發展之間持續找到平衡點,打造出更有文化內涵、更多業態産品、更加智慧便捷的古城。

歲月留痕,古城“新生”。古老與現代在這裡碰撞,創新與傳承在這裡交匯,麗江古城一步千年,歷久彌新。(王冰)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