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富 産業興!雲南紅河縣聚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時間:2023-10-17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杜浩楠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佈《關於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擬命名名單的公示》。其中,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擬獲命名為第七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稱號。

在創建過程中,紅河縣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立足自身氣候和資源優勢,堅持綠色發展和效益雙提升,著力打造具有熱區特質的幹熱河谷綜合保護修復示範縣和彰顯紅河縣特色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示範縣。

多措並舉 幹熱河谷保護修復闖出新路

高水低用,河庫連通。針對幹熱河谷區域植被覆蓋率低、生態脆弱、水體蒸發量遠大於降雨量的情況,紅河縣以水為突破,按照“高水低用、河庫連通、引流為先、改溝為管、綜合保護”工作思路,依託哈尼梯田“四素同構”立體迴圈系統,將高海拔梯田水系及水庫引入幹熱河谷灌區,建成103條灌溉溝渠,83.71千米主供水管網、571.81千米各型號引水管道、308座各類蓄水池及壩塘,實現縣域內天然水網互聯互通,高效節水灌溉網初具規模,年節水量達582.89萬立方米,農業水利化程度增至55%,有效解決50萬畝幹熱河谷灌溉用水問題。

産業惠民,荒山變綠。紅河縣統籌推進生態修復與熱區開發,引進和培育庫博公司等龍頭企業21家,發展13個種植基地,有效流轉土地16.74萬畝,開發利用幹熱河谷土地25.2萬畝,發展水果21.5萬畝。建立健全“雙綁”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周邊14267戶農戶協同發展熱區産業10.5萬畝,4281戶脫貧戶戶均年增收2.55萬元。生態修復試驗示範區項目完成造林360畝、陡坡地治理造林4000畝,治理水土流失 987平方公里,幹熱河谷生態修復率達58.3%,全縣森林覆蓋率從2016年的51.58%提高到2022年的60.48%。強力推動幹熱河谷生態修復取得全面進展,使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並向金山銀山轉化。

科技賦能,修復提質。紅河縣委、縣政府與世界農用林中心、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國家級科研部門聯合創立紅河谷山地未來生態扶貧創新中心,科學統籌幹熱河谷綜合保護修復,確保幹熱河谷地區高品質、可持續發展。成立種質資源創新中心,引進和培育珍稀名貴木本經濟植物爪哇木棉、余甘子等35種,2萬餘株,為紅河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建立迴圈農業示範基地,利用微生物技術與昆蟲養殖在農林牧漁多模組間形成整體生態鏈的良性迴圈,創新構建農-林-果-蔬-草“五位一體”立體種植與菌-蟲-畜-禽-漁“五元共生”的生態迴圈模式,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為解決農業污染、優化産業結構、節約能源與農業資源,保障食品安全與生態安全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深耕資源 農文旅融合發展開新局

紅河縣全面貫通了森林、村寨、梯田、河谷、水系“五景同繪”的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形成“山下觀光農業、山上文旅體驗、深山高端康養”的立體發展格局,讓“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興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注入新動力。

“稻魚鴨”助推梯田保護與發展並進。依託“世界文化遺産”“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哈尼梯田,示範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打造“一水三用、一田多收,一戶多業”的哈尼梯田立體迴圈生態圈。2022年全縣共發展稻魚共作7.5萬畝,覆蓋13個鄉鎮帶動農戶26285戶,戶均增收2834元,通過實施梯田“稻魚魚”模式,梯田效益從一年一收轉化為一年三收,梯田畝産值從單一種植水稻1670元提升到3810元,戶均增收3714元。稻鴨共作15萬畝覆蓋13個鄉鎮帶動農戶8021戶,通過“稻魚鴨”模式,畝産值從單一種植水稻1670元提升到6504元,帶動農戶戶均增收6090元。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梯田産業可持續發展。

農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堅持“生態迴圈、融合發展”的理念,把産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依託農業龍頭企業21家,推行“農業+莊園+旅遊+電商”等産業模式,大力打造林果經濟21.5萬畝,帶動群眾增收致富,讓荒山變成百果飄香、宜居宜業、生態友好的美好家園。

農文旅融合向深處發力。大力發展“農業+農事體驗+觀光休閒+文化傳承”農文旅融合産業,建成高端半山酒店紅河谷康藤帳篷營地和蘇紅半山酒店,創建撒瑪壩萬畝梯田國家4A級旅遊景區、馬幫古城3A級旅遊景區。2022年,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183.9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9.96億元。目前,“農業+觀光休閒+文化傳承”和“藥、醫、康、養、遊”多元發展的産業融合格局初步形成。(杜浩楠/文 紅河縣委宣傳部/圖)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