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0歲的老黨員丁麗華有著一臉憨厚的笑容,作為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虎跳峽鎮寶山村黨總支副書記,多年來他有一個心願,就是帶領全村人走出一條致富之路,如今通過幾年的積極創業,他成為了虎跳峽鎮人人皆知的致富帶頭人。
走進丁麗華創辦的“香格里拉市虎跳峽鎮森源牦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標準化的養殖場裏,百餘頭牦牛、西門塔爾、通過改良後的雜交肉牛,膘肥體圓,幾名工人正在牛舍裏忙著喂牛、清掃,處理牛糞。
虎跳峽鎮寶山村的大部分村民小組分佈在衝江河兩岸的“夾皮溝”兩岸,由於農業産業化程度低,小而散的半農半牧傳統種養殖方式嚴重制約著該村社會經濟發展。
作為村幹部的丁麗華一心想通過走産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方式改變全村人的增收方式,他結合寶山村的地理氣候優勢,曾經帶領村民大規模種植藥材,但是藥材市場波動比較大,群眾增收不是很理想。丁麗華沒有放棄自己的初心,通過認真思考總結、多方聽取意見建議,並深入到省內外考察産業發展路子後,丁麗華發現,由於寶山村處於海拔2300米至4500米的高山地區,之前,當地村民大多延續著半牧半農的生活方式,村民主要牲畜為牦牛,但都是逐水草而牧的放養方式,基本無法人工補飼,靠天養畜不但對自然環境有一定的破壞性,而且群眾的收益也得不到保障。村民所養的牦牛都出現夏活,秋肥,冬瘦,春死的情況,另外,由於中間商的差價,村民所養殖的肉牛價格普遍很低,牛價一直處於“低谷期”,他想通過改變傳統養殖的方式作為群眾致富增收的突破口。
“百思不如一行”,丁麗華的創業設想得到了虎跳峽鎮黨委政府及村“兩委”的支援,這讓他在創業路上鼓足了信心,吃下了“定心丸”,一門心思地投入到規模化養殖中。
他在寶山村成立了“香格里拉市虎跳峽鎮森源牦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並通過銀行借貸等方式多方籌集資金,先後投資400多萬元建設了標準化牛舍,青儲飼料加工廠,化糞池、辦公區、員工宿舍等硬體設施,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發展模式,讓群眾的零星養殖走出了規模化、市場化、産業化的路子,讓千家萬戶的養殖與市場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通過幾年的努力,合作社逐步走上了良性迴圈發展的路子,實現了企業發展、群眾增收的多方共贏目標。
“今年養殖場共養殖300多頭牦牛、西門塔爾、傳統黃牛等品種,除養殖外,輻射全鎮種植青儲飼料共1200畝,帶動農戶共計65戶。青儲飼料每噸以380元的價格回收,切實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丁麗華臉上堆滿笑容説。
走進寶山村支獨二組和繼仙家的青儲飼料種植地裏,只見集中連片種植的玉米鋪滿層層梯田,長勢良好,秸稈粗壯、枝葉茂盛。
“今年的雨水豐富,飼料長勢喜人,相對於傳統的農作物,青儲飼料比較好管理,馬上要豐收了,今年一定有個好收成。”看著即將成熟的玉米,和繼仙滿臉歡喜,“去年種植了5畝左右,今年我和丈夫商量後,種植了7畝,合作社到府收購,今年預計收入在4萬元左右。”
“青儲飼料運回去後,經過粉碎、強壓發酵,將成為牛羊的‘壓縮餅乾’。”丁麗華介紹道,“加工後,用發酵的方法製成飼料,具有營養高、纖維品質好、蛋白質和糖分含量高等諸多優點,是公認的優質飼料。而且青貯的飼料營養高,用來餵養牛羊,不光能縮短飼養週期,提高出欄率,同時讓玉米棒和玉米秸稈全部得到有效利用。”
據了解,多年來,合作社存欄育肥的牛都是收購周邊村民所散養的牦牛,從農戶收購的牛價格都高於市場價格,使散養戶真正實現增收。同時提供種子讓村民種植飼草作物,更好地利用了農村土地,並與村民簽訂了飼草回收合同,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訂單農業”。
談起今後的發展,丁麗華胸有成竹。“今後要在生鮮冷鏈加工車間和網路銷售平臺上下功夫,加大收購村民可出欄的牦牛,統一驅蟲,達標市場可出售標準,再進行分割、真空包裝,然後發往全國各地。”
“我們的目標是覆蓋全鎮所有養殖戶,完成‘三品一標’認證,組織人才學習養殖技術及繁育獸醫知識後更好地服務養殖農戶,結合農戶共同打造出地方品牌。”(陳義 迪慶日報傳媒供稿)
(責任編輯:孟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