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黑陶:千年老手藝煥發新生機

時間:2023-08-30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周佳藝

尼西鄉位於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是舊時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當地人善用黑陶,黑陶用品滲透人們的生活起居,如茶具、酒具、炊具。民間黑陶燒制工藝已世代相傳千年,尤以湯堆村最為聞名。

黑陶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特點,其按質地可分為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三種。尼西黑陶便屬於泥質黑陶,尼西黑陶的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八百多年,在金沙江、瀾滄江流域考古發現的出土黑陶中,依然能追溯到如今尼西黑陶器皿的造型,這也驗證了如今的藏族群眾依然保留並延續著古老的生活方式。

(傳統尼西黑陶樣式)

傳統的尼西黑陶肚大口小,選料精、做工細,表面勾勒出簡單花紋圖案或鑲嵌上各色瓷片作裝飾,獨具素樸粗獷之美。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當珍批初是家中黑陶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在六七歲時開始接觸黑陶,和祖輩學制陶技藝,掌握著120余個黑陶品種製作。在他的記憶裏,黑陶製品從簡單的日用器皿,逐漸向工藝品延伸,傳統技藝從好用實用,逐漸兼顧藝術美感,黑陶製品從過去的十余種,演變成了現在的上百種。

(當珍批初)

(黑陶泥坯)

(黑陶泥坯)

“選土、採土、舂土、篩土、泥曬土、羼料、制胚、鑲瓷、陰幹、磨光、太陽暴曬、火烘乾、柴火燒制、焐熏、刷酸奶渣水......製作黑陶有十多個步驟,從採土到成品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當珍批初介紹,製作黑陶的土是當地特有的紅色黏土和白色砂土,以及湯滿河風化沙石研磨的石粉混合而成。制陶工具主要有工作臺板、木陶墊盤、木槌、大小木拍、木陶頂墊、頂棍、木刀、量具、花模印章等工具。黑陶品質的高低則取決於製作者技術嫺熟度與製作經驗,黑陶的“黑”是滲碳所導致,尼西窯外滲碳燒制技巧是黑陶燒制的“活化石”,其採用的是燜燒,燜燒時火內缺氧,因此形成了還原反應。黑陶的燒制方式也很原始,不搭建窯爐,而是在露天空地上生起一堆篝火,在燒制過程中,還需不斷在柴堆周圍添加蘋果枝、栗樹枝以助燃。

(黑陶製作工具)

(黑陶製作過程)

在湯堆村,多數製作工藝的家庭始終遵循工藝流程,按照古法製作黑陶。同時,逐漸開發出非遺旅遊體驗産品,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新一代的匠人也開始探索如何讓傳統器物與現代連接,“尼西黑陶”逐步走向旅遊市場。

魯茸恩主家是遊客們的黑陶體驗工坊,作為黑陶燒制技藝傳承人,他經常為遊客講解黑陶製作之道。在父親的熏陶下,他13歲就開始學習黑陶燒制。“我喜歡做黑陶,這輩子就認準了這件事,這麼多年,我沒做出過兩個完全一樣的黑陶。因為既沒有標準模具,也不是機器流水線生産。”魯茸恩主説,“保留這種傳統的手工是最好的,遊客也是最喜歡這種傳統文化的。”

(魯茸恩主和體驗的遊客)

當珍批初的兒子拉茸肖巴是家族第八代手藝傳承人,他從雲南民族大學畢業後,回鄉繼承了父親的手藝。“按照家中傳統的想法,我應該去考公務員,但是我就是喜歡燒黑陶。”拉茸肖巴進行了大量的嘗試,製作裝飾用品、旅遊工藝品,他還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私人訂制類的生産,比如黑陶咖啡杯等。除了拓展品種外,他和父親還嘗試用大電爐成批量燒制生活用品。“當然,有些精心打磨的工藝品還採取傳統堆燒,平地上放置木材和陶胚燒制,這需要多年經驗,要控制好溫度和有機原料的添加。”拉茸肖巴説。

(拉茸肖巴)

如今的尼西鄉也正在改變原來家庭作坊自産自銷的經營模式,因地制宜規劃黑陶産業片區,以市場導向為原則,著力打造黑陶文化産業集群,推動黑陶産業生産、加工、行銷為一體的産業鏈。目前,尼西鄉共有藏族黑陶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8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人,省級1人,州級1人,市級5人,開展該項技藝的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成立了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工作站,為黑陶技藝傳承人和民眾提供發展和學習平臺,進一步促進了藏族黑陶的發展和傳承。此外,結合鄉村振興,積極發展集民宿、徒步、黑陶製作、松茸採摘于一體的體驗式鄉村旅遊,並根據遊客對黑陶製作的好奇與興趣,舉辦黑陶節,利用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大力宣傳黑陶製作技藝和鄉村旅遊,提高尼西黑陶知名度和遊客參與度。(周佳藝)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