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織錦、傣族漆器、鎮沅黑古陶呈現出古樸濃厚的民族氣韻;擊打陀螺傳來陣陣鞭響混合傣族象腳鼓悶沉的鼓點繪製出邊疆人民富足而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畫卷;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太和甜茶製作技藝撥開歷史講述著“千年茶韻”的普洱非遺故事……
(孟連廣傘村民身著民族服飾,李雨霖/攝)
2023年以來,普洱非遺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有序開展,一系列非遺主題活動熱鬧舉辦,讓當地非遺保護傳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一批“非遺+旅遊”産品業態的推出,進一步拓展了非遺活化利用渠道,推動了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
非遺體系建設日益完善
今年來,普洱加快實施保護工程,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站點和學校傳承基地,建立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傳承人命名制度、人才培訓制度、專家諮詢制度和監督檢查制度。爭取和利用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重點推進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工程,對寧洱縣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瀾滄縣“牡帕密帕”“蘆笙舞”、西盟縣“司崗裏”、墨江縣哈尼族敘事長詩“洛奇洛耶與扎斯扎依”等項目的保護利用設施及保護內容等進行了全面建設完善。
(古老非遺技藝代代相傳,戴錚/攝)
截至目前,普洱29個項目入選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3家非遺工坊被認定為雲南第一批省級非遺工坊,1人入選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名候選人名單,1人入選“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2023年度扶持對象名單。
非遺傳承走到群眾中來
與往年相比,今年普洱的各項非遺活動正式“回歸線下”、進入景區,進一步拉近與人民群眾的距離,讓人民的非遺人民共用。活動採取線下活動為主、線上活動為輔的方式進行,讓老百姓近距離感受非遺、體驗非遺這一“新趨勢”。
(遊客與非遺傳承人交流互動,朱正/攝)
2023“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期間,雲南省主會場活動設立在普洱。活動當天,非遺展示展演、交流互動、參觀體驗等活動創新了文化消費場景,廣大民眾一同暢享非遺購、探訪非遺味、共赴非遺遊,讓非遺為旅遊賦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傳承人為遊客講解非遺製作技藝,戴錚/攝)
上半年,普洱推進民族文化鄉土人才和高端人才培養和傳承,有效保護了少數民族文化。逐步探索性開展了非遺與旅遊産業融合發展的工作,開發了一批以民族服飾、民族舞蹈、民族節慶、民族餐飲、非遺文創和民族特色村鎮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産品,推進了民族文化資源轉變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優勢的工作。同時充分發掘和利用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産業,鼓勵和支援各類文化資源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引導廣大群眾大力發展具有地域特點、民族特色的文化産業,拓寬了鄉村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參加第三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等活動等方式,弘揚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
非遺産品形式拓展創新
半年來,普洱依託獨特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抓住文旅融合機遇,大力發展依託非遺項目開發的鄉村旅遊,在鄉村旅遊活動中融入非遺技藝體驗、非遺歌舞演藝、非遺産品銷售等,以民族文化促旅遊發展、産業融合,以文化旅遊促鄉村振興。
(非遺民族民間歌舞樂“好戲連臺”,蒲興南/攝)
為進一步探索民族傳統文化與旅遊産業融合發展商業模式,普洱將非遺項目引入特色街區,運用“非遺+節慶、非遺+旅遊、非遺+演藝、非遺+銷售”的模式,將非遺與旅遊深度融合,為全省非遺進景區工作提供了良好範例,開發了一批以民族服飾、民族舞蹈、民族節慶、民族餐飲、民族工藝品和民族特色村鎮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産品及文創産品,推進民族傳統文化資源轉變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優勢的工作,打開了文旅融合的新局面。
(各類非遺文創産品承載厚重文化底蘊,張子瀟/攝)
期間,普洱積極組織非遺傳承人走出去,參與多個博覽會、展銷會、旅交會等旅遊推介活動,在展示非遺技藝的同時,把普洱獨特的非遺産品銷售出去,把普洱的非遺展示和宣傳出去,進一步挖掘非遺美食製作技藝,宣傳和推廣非遺美食。景東火腿木瓜雞、思茅雞豆腐、雙龍麻脆、彝族稀豆粉等非遺美食展位前人流如織,文旅商家帶來的非遺文創及茶咖伴手禮受到歡迎。
(色彩艷麗民族特色小吃“吸睛”遊客,戴錚/攝)
近些年,普洱加大力度深挖非遺背後的歷史、故事和工匠精神,探索非遺文創品牌建設,讓非遺煥發出新時代光彩。
接下來,普洱將繼續開展形式多樣的非遺宣傳活動。參加“第六屆上海市對口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非遺展示展演等相關活動,加大非遺宣傳力度,展示普洱市非遺保護成果;繼續開展好非遺進景區、進校園、進鄉村工作,推進非遺促進旅遊産業發展;發揮非遺工坊的帶動致富作用。把鄉村非遺資源優勢轉化為旅遊産業優勢,開發鄉村非遺歌舞樂演藝、傳統技藝手工製品銷售、技能體驗等旅遊産品。(戴錚)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