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 探訪新時代青年的模樣

時間:2023-05-05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石曉晶 楊柯達

“五一”假期,對於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里長期駐紮著的100多名學生、20多名老師來説,不能算是假期。這裡匯聚了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西南大學、雲南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師生,多學科交叉、多平臺協作,只為同一個目標:洱海保護、鄉村振興。

2022年2月14日,由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正式揭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福鎖教授帶領團隊,走進鄉土中國深處,在大理,開展洱海科技大會戰。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人金可默説:“古生村科技小院是全國科技小院中首個邁入‘3.0+’版本的科技小院,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保護洱海,同時關注流域農業綠色發展轉型。這麼多的老師和學生在古生村,體現了我們洱海保護的決心,完成國家的需求,完成高校的責任。開展了洱海科技大會戰的工作,包括水質保衛戰、高值農業攻堅戰和鄉村振興陣地戰,構建了多學科交叉、多平臺協作的模式,真真正正地在古生村開展工作。”

“我們的小院為什麼一定要放在村子裏面?就是要真切地感受農民農村農業,本身我們自己也是非常有情懷的。就像張福鎖院士一直説的,我們真正地能讓老百姓賺錢,這個才算是我們的成功。我們就要帶著這樣一種使命感、責任感投入到其中,更多的是我們對這片土地、對農民的熱愛。我們來到這裡,長期駐紮。即便在這樣的一個假期,其實我們是沒有假期的,因為農時不等人,所以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仍持之以恒地開展工作。”

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全年在村裏的時間超過330天,每年只有過年的時候回家。

五一勞動節這天,古生村科技小院開啟了為期10天的洱海流域農業綠色發展項目對古生村的影響評價調研,進一步了解科技小院入駐對於古生村的生態環境影響、經濟發展影響和社會文化影響。

到村民家,和村民拉家常,了解村民的需求,幫助村民解決問題。到學校裏,開展支教活動,讓孩子們得到啟蒙。在黨支部,做好黨建工作,築牢基層黨建戰鬥堡壘。無論在哪,科技小院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一面鮮紅的旗幟。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盧揚介紹:“我們古生村科技小院有一個黨支部,主要幫助老師協助村裏的黨員,以黨建引領的方式築牢黨建的堅強戰鬥堡壘。科技小院給了我一個平臺,我感覺自己紮根在這裡是有意義的。我們整個研究生的生涯有三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科技小院,在這個村子裏。我自己也是農村出來的,能在這裡做貢獻我是非常樂意的。”

對於科技小院的老師和同學來説,深入田間地頭,是他們最頻繁也最日常的工作。他們熱愛這片土地,都是帶著情懷、使命和責任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的。

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卯丹:“對國家的農業很關注,剛好我們學校有一個機會就是來到科技小院,紮根基層,把學的東西和實踐結合起來,産學研融合。在這邊,我們感覺環境好,這邊農業也是做得特別好,我們想為保護洱海做一點貢獻。”

雲南大學資源植物研究院碩士研究生何友盛:“我去年4月29日來到這裡,剛好一年多幾天。我希望結合專業所學,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既能做到給咱們流域的農民增收,也能減小洱海的負擔。”

雲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碩士研究生袁登豐:“在種植上,當地的村民做出了很大的犧牲。傳統的種植業環境的負荷比較大,高投入的一些化肥農藥有殘留,現在都禁了。我們想能不能把我們的科研搬到這裡來,通過綠色高值的模式,來減少環境的代價,同時也使農民增收。”

隨著科技小院的入駐、紮根,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洱海保護越來越好了,經濟也發展起來了,有效帶動了村民的增收。

今年4月,南京大學與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合作的農村垃圾分類及廚余堆肥試點項目在古生村投入使用,通過廚余垃圾就地産生——就地堆肥處理——就地利用的迴圈模式,達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利用率,將廚余垃圾轉化為有機肥,實現迴圈利用。

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一個個項目的落地,一個個科技成果的轉化,讓洱海邊的村民真切感受到變化,洱海更清澈,村民更富裕。

長期駐紮在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裏的師生們,在基層一線、在田間地頭、在風雨烈日中,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貢獻青春力量,展現新時代青年模樣。(石曉晶 楊柯達 大理廣播電視臺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