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答案在路上 在世界的“香格里拉”遇見自己

時間:2023-04-26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馬琛

4月25日上午,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協辦的“‘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世界的‘香格里拉’”專場新聞發佈會在普達措國家公園召開。會上,中共迪慶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魯志軍作第一篇章《遇見自己》分享。 

“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世界的“香格里拉”,是《消失的地平線》裏的和諧寧靜,是洛克眼中壯麗的雪山草甸,是世人嚮往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的內心,心意相通的生活。

在此敞開心扉,體驗雲南第一縷陽光照耀梅裏雪山時的心胸豁達,看到白馬雪山秋景時的心花怒放,聽到虎跳峽奔流時的心潮澎湃,回歸巴拉格宗古村時的心安神寧,行走在滇藏公路上的心情舒暢,沐浴在塔城稻香裏的心曠神怡。一種飄然于塵世之外,又回歸於煙火之內的生活。一種自由走進夢想裏近在咫尺的遠方,自然活成詩意的生活。

香格里拉的生活是一首和諧的交響曲

這裡的民族團結,2021年迪慶州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自2017年以來,成功創建4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創建108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2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研究)基地,評審命名199個全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單位、6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00個“民族團結之家”示範戶。

這裡民族融合,各民族的服飾、飲食、生活習俗相互影響。各民族的傳統節日,藏族的“藏曆新年”,傈僳族的“闊時節”、納西族的“二月八”、彝族的“火把節”,各有風采,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齊心共建中華民族美好家園。

香格里拉的生活是挂滿枝頭的果實

在三江並流腹地的河谷裏,在祖先篳路藍縷開墾的良田上,人們辛勤耕耘,青稞黃了,葡萄紫了,收穫的是高原特色農業紅火的生活。

在依山傍水的高原草甸上,牦牛肉、酥油茶、糌粑、土鍋雞、松茸等美食是舌尖上少不了的享受。

在城市和鄉村,清靜的客棧旅館裏,美食歌舞,迎接著八方來客。這裡有許多人走出去經商務工,把民族餐飲、歌舞帶到了全國各地。

四面八方的人來到這裡定居生活,僅獨克宗古城裏就有近5000個新香格里拉人,2022年全州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排名第一。

香格里拉的生活是百花齊放的文化園

迪慶州共有253個非遺項目,501名非遺傳承人,115個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的文化是一張照片:清晨晨霧中的葛丹松讚林寺,夜晚月光中的獨克宗古城。

這裡的文化是一首歌:熱情似火的弦子曲,唱的是愛情;莊重典雅的鍋莊曲,唱的是祝福;熱鬧喜慶的阿尺目刮,跳的是快樂。

這裡的文化是一幅畫:圍著篝火跳舞的男女,瞄著靶子射箭的老少。還有精緻的唐卡裏拈花微笑的人物,粗獷的岩畫裏的栩栩如生的古人。

這裡的文化更是一齣活生生的生活:晨曦照進老房的木窗時,早起勞作的人,擠奶走出牛棚,酥油茶就會熱了。晚上月光落在院子裏時,深夜未眠的人,講完流傳千年的故事,酥油燈就亮了。

香格里拉的生活是丹青妙筆著就的山水畫卷

巍峨聳立的梅裏雪山氣勢恢宏、磅薄大氣,每次遇見都會感嘆它的壯麗,卻又不禁被它感動。

波光粼粼的屬都湖,像只藍色的眼睛深嵌在大地上,每次波浪晃動,仿佛都在向我們眉目傳情,訴説湖底只有魚兒知曉的秘密。

白馬雪山鬱鬱蔥蔥的冷杉森林裏,點綴著五顏六色的花朵,紅的清瘦,黃的豐裕,白的淡抹,粉的濃粧。在某條從山裏流出來又流進山裏的溪水旁,有某條橙黃色的小路,那是馬鹿進山飲水的通道。順著這條路深入山林探尋秘境,不期而遇的是滇金絲猴。

從海拔最高的6740米梅裏雪山之巔,到海拔最低的1486米碧玉河匯入瀾滄江處,在5000多米的海拔落差裏,囊括了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景觀。一天之內,可以感受四季、四個氣候帶,遊在高處、旅在低處。

迪慶州境內森林覆蓋率78%,草原面積288萬畝。年累計降水量700毫米,香格里拉平均氣溫6.4℃、德欽 6.7℃、維西 12.4 ℃。境內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滇金絲猴、黑頸鶴等115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雲南紅豆杉、光葉珙桐等74種。

豐富的旅遊資源,造就了世界級旅遊品牌,全境有A級旅遊景區18家,酒店民宿1445家,其中有星級酒店11家,等級民宿9家。還有雨崩、巴拉格宗、白水臺、尼汝、塔城、同樂村,春天的花香,如同幻想與夢囈,涌進夢鄉的氣息。夏天的雨水,落進江河的聲音。秋天的微風,吹拂歡歌曼舞的煙火。冬雪飄蕩在高山之巔,輝煌在一夜間來到人間的圖景。它們仿佛一篇篇拯救靈魂的畫卷,講述著生活中最美最好的夢。

言語是匱乏的,讀一首詩,聽一首歌,都不及一次親密的接觸。當喧囂淹沒了熱愛生活的激情,邀請您追尋夢裏時常邁出的腳步,來到內心嚮往的熱土,從遠方趕來,來到和諧寧靜、與詩畫共生的香格里拉。(馬琛 迪慶州委宣傳部供圖)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