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席捲、巨石迸裂,山上衝來的沙石碾碎房屋碰撞出火花,淹沒了耕地、卷走了牲畜、吞噬了生命,這一切都是過去雲南省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金源鄉的真實記錄。而如今,走進金源鄉映入眼簾的是農戶們正在打田、拔苗、拉線、插秧辛勤勞作的場景。4月18日,尋甸縣金源鄉開啟大規模插秧模式,機械化插秧和手工插秧同步推進,奏響充滿希望的“春耕曲”。
據了解,金源鄉位於小江斷裂帶,溝、谷、河縱橫交錯,地勢高低懸殊,立體性氣候明顯,生産的稻米品質優、口感好、上市早,且近年來推廣稻魚共生模式,形成田裏種稻,水裏養魚的生態良性迴圈,不施化肥,不打農藥,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金源鄉黨委書記楊曉濤介紹,近年來,金源鄉持續推進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打造百畝核心區600畝、千畝展示片1100畝、萬畝示範區10000余畝,水稻産量佔全縣水稻總産量的23.25%。2022年實現産值約770.4萬公斤,畝産達720公斤以上,是昆明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優質新品種試驗示範基地。
“尋甸縣今年的糧食作物總播面積預計為87.52萬畝,糧食總産量預計達24萬噸。其中,夏糧總播面積預計28.32萬畝,夏糧總産預計4.9萬噸;秋糧總播面積預計59.2萬畝,秋糧總産預計19.1萬噸。”尋甸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應珍説,今年,全縣計劃種植水稻4.3萬畝。金源鄉、先鋒鎮實行水稻機械化集中育秧、機插試點260畝。目前秧苗長勢較好,預計能按節令滿栽滿插。
此外,金源鄉還致力在金源和滄溪兩個村打造千畝綠色蔬菜基地,帶動村民增收,壯大村集體經濟。據悉,當地種出來的紫皮大蒜遠銷日本、南韓、越南及歐美等地,每年的經濟效益達1164萬餘元,帶動村民務工1萬餘人次,每人平均務工增收1萬餘元。(田春瓊/文 仕詩宙/視頻 李繼華/圖)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