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鎮康:傈僳群眾的“蜂”狂致富路

時間:2023-04-04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李麗君 姚尚龍 張春梅 隨井

“寨子裏酗酒喝醉的情況沒有了,現在家家戶戶都忙起來了,有得忙才有收入。”余先呂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訴説著發展胡峰養殖之後村裏的喜人變化。

余先呂所在的輕木水壩組隸屬雲南省臨滄市鎮康縣動堆鄉竹瓦村,是鎮康縣14個邊境村之一,邊境線長9.8公里,位於鎮康縣動堆鄉西北方。竹瓦村下轄4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37戶560人,轄區內主要居住漢、傈僳、彝、拉祜等4種民族,擁有傈僳族人口為489人,佔人口總數的88.3%,是鎮康縣獨具傈僳族風情的邊境村之一。不僅如此,竹瓦村還是動堆鄉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建制村,有森林面積8.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1.1%。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小,發展林業産業獨具資源優勢,為此,鎮康縣實施以“先鋒強村、能人帶村、産業富村、人才興村、機制活村”的“五村”工程為具體抓手的“黨建引領産業富民工程”,在竹瓦村成立了鎮康縣動堆地界山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引導群眾發展種養殖業,促進邊境村真正實現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

“你預訂的蜂巢差不多3、4天就可以了,到時候我送去給你,幫你挂好,再教你管理。”匆匆挂完電話的楊世原又投入到胡峰養殖前期繁忙的工作中。

楊世原原本是臨滄市永德縣動板鄉人,因為熟悉和掌握養殖技術,2022年與動堆鄉竹瓦村委會簽訂動堆鄉竹瓦村胡峰養殖廠經營權承包合同書,正式成為動堆地界山種養殖廠老闆,投廠竹瓦村。為了將胡峰養好,把養殖業做大,楊世原通過發動竹瓦村農戶代養模式,讓更多農戶分享養殖紅利帶動胡峰養殖業。但是即便如此,作為一項新興産業的胡峰養殖仍然得不到群眾的認可,起初與楊世原達成協定代養胡峰的農戶只有3、4戶,幾個月下來,眼看胡峰長勢越來越好,預計收益可觀,竹瓦村越來越多的農戶都投入到胡峰養殖當中。

“我們都是免費提供給農戶去代養,代養過程中還有技術指導,出蜂蛹的時候按照4:6分成,農戶4成,養殖廠6成,如果農戶自己沒有銷售渠道,我們依舊可以回收。”楊世原介紹養殖廠的運營模式。

基於竹瓦村地處山區,靠近南捧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山林覆蓋面積廣,適合胡峰養殖,且胡峰産業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無風險。農戶代養的胡蜂養殖週期在4至5個月左右,其間可復採2至3次,每窩蜂每年可採蛹4至10公斤不等。蜂種、養殖技術均由養殖廠提供,農戶只需提供場地、進行管護,蜂蛹農戶可以自己售賣,按照4:6分成返回公司6成,沒有銷售渠道也可有養殖廠統一採集、收購蜂蛹,按照4成返現給農戶,這樣的合作模式很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不用投資成本,這樣我們養殖也就沒有壓力,技術也不用擔心,養殖廠會到府指導,真的很好。”余先呂説這是自己選擇胡峰養殖最主要的原因。余先呂還説,去年自己養了10多窩,收益很是可觀,今年計劃養100多窩。

因為養殖胡峰淘到金的余先呂只是竹瓦村傈僳群眾“蜂”狂致富路上的一個代表,目前,竹瓦村代養胡峰的群眾越來越多了,從開始的3、4戶到現在的33戶,代養胡峰660窩;按照每窩蜂每年可採蛹4至10公斤左右,市場價格100元/市斤左右計算,660窩就是92.4萬元左右,按照協議4:6分成,竹瓦村代養胡峰農戶收益預計在36.96萬元。

近年來,鎮康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保護與發展並重、生態與經濟並進”思路和“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多産聯動、助農增收”的思路,充分發揮森林生態資源優勢和林間、林下空間優勢,依託特色林産業和生態項目,引導貧困群眾向林下(林間)“掘金”,大力實施以胡蜂為主的林下特色生態養殖産業,將林業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林下(林間)優勢變成發展動力,將胡峰養殖打造成為一項生態脫貧致富産業。(李麗君 姚尚龍 張春梅 隨井 鎮康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