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保山“旅遊+”持續發力 求變求發展

時間:2023-03-30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董殿苗

3月24日,夜幕降臨後,蜿蜒的青龍街,人流比白天多了不止一倍,有本地居民,也有慕名而來的遊客。一幅“不夜城”繁華圖景的背後,也是保山文旅融合發展日趨多元化,走向高品質發展的縮影。

從和順古鎮,到幸福佤鄉“司莫拉”、新寨咖啡莊園,再到如今求變求發展中的青龍街、土司貢茶莊園、雲霧茶海。近年來,保山充分利用獨特的生態資源、氣候資源,依託絲路文化、民族文化等資源,因地制宜,深入推進“旅遊+”融合發展,“旅遊+非遺”“旅遊+文化”“旅遊+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正不斷上演,譜寫一部部“發展經”,講述著雲南保山“旅遊+”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的故事。

“旅遊+非遺““旅遊+馬幫文化” 古絲綢路上的驛站 保山市文旅融合的新名片

板橋古鎮位於保山壩北部,被譽為“保山市的北大門”,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作為板橋鎮文旅融合示範點,青龍街在清朝前期就成了板橋街的代稱,川流不息的馬幫,馬店、餐館、茶館,馬幫文化在悠揚的騾鈴聲中早已植入這片土地。

如今,修繕過後的青龍街,依舊看得見那些特色傳統的民居商鋪,留存著街區裏“古老”的記憶。據了解,在2022年,青龍街接待遊客達到了10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達2000多萬元,在旅遊淡季的日均遊客也能保持在3000人左右。

青龍街全長731米,目前有商鋪260余家,各行各業的“號”、“堂”、“店”、“記”繁多,現保留下來的百年老店包括老茶館、桂香樓、芝蘭軒等享譽當地,馬幫文化濃郁。

“喝喝老茶,買買糕點,是很多本地人來青龍街都會做的一件事,從老人到年輕人都喜歡,是他們的生活日常,是一種生活方式。”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文化站站長劉曉峰介紹到,在青龍街的非遺街區已入駐有13家非遺工坊,17家文創小店,間接帶動了當地的就業。

(板橋百年老茶館一景)

板橋百年老茶館位於青龍街的非遺街區,有100多年的歷史,傳承到66歲的萬文鳳,已經是第四代傳人。“3塊錢一個人,隨便喝。95%的客人還是本地老居民,不過現在來喝茶的年輕人變多了。尤其是重新修繕後,生意變好了,以前每天就賺五六十塊錢,現在可以賺到200多塊。”萬文鳳接手經營這間老茶館已有28年的時間,店裏的桌子也從以前的幾張擴充到27張,最多的時候的客流量達到300多人,日常每天的客流量也保持在100人左右。

逛累了,就去喝杯老茶,是沉浸式融入和感受當地文化傳承的方式,不止是懷舊,也是吸引外地遊客的招牌。吃著特色小吃,喝著茶,感受老街文化的寧靜和放鬆。

“一個人,一罐茶,一個碗,就是一整天。很多人來到店裏,看書、聊天、圍爐煮茶。今年春節,進店還需要排隊。”説起改做烤茶店的初衷,板橋馬幫烤茶的老闆於永壽打開了話匣子。

作為本地人的他,祖上也是趕馬幫的,傳承自馬幫文化的烤茶,也深深影響了他的一生。於永壽以前做茶葉生意,後受網際網路自媒體短視頻的啟發,便將傳統的馬幫故事、馬幫文化和烤茶的非遺文化相結合,在這條百年前的茶馬古道驛站——青龍街,開了個烤茶店。“最明顯的變化是,現在外省遊客越來越多了,一天也有二三十個人來店裏消費。”説話間,他還去給在二樓聚會的年輕客人添了一次茶和本店特色美食。

目前,青龍街已成為保山市隆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産聚集地,保護、傳承、發展,且豐富、發展和繁榮,把文化優勢變成了資源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成為保山市民閒暇時刻的主要旅遊集散地之一。先後評為雲南省旅遊休閒街區,雲南省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如今,這個古絲路上融貫古今的驛站,正在向保山中心城市文化旅遊融合新名片蛻變,是保山文旅融合發展“旅遊+”新的成功嘗試。

“這幅《青龍街》是剛回來時創作的,看到畫就能感受到家鄉的美,以後也不會賣。”走進逍遙藝,門口一側就擺著這幅以青龍街為原型創作的油畫,曾經多次被人出高價購買,但都被拒絕了。

返鄉創業的張立,是一名畫家,擅長油畫,在去年成功舉辦了個人畫展。如今,在他的畫筆下,有了更多風格,還開始嘗試用視頻的方式,展現自己創作的過程,同時呈現保山的生活和風景。“想從不同的視角,從生活中收集靈感來源,用畫和視頻呈現給大家。‘喜歡這種生活方式’是視頻下面出現最多的評論。”

悠揚的騾鈴聲雖已遠去,但關於馬幫文化的故事還在持續上演,融入了更多的年輕活力,講述更多的“新馬幫故事”,是青龍街“旅遊+文化”“旅遊+非遺”的最靚麗品牌。

“旅遊+茶葉”“旅遊+農業” 昌寧縣茶旅融合新地標雛形初現

昌寧地處北緯24度的“黃金茶線”上,孕育了瀾滄江中下游分佈最密集的古老茶樹群,境內分佈著20多萬株古茶樹,共有4.7萬戶18.2萬人涉茶種茶,是全國唯一註冊認定的“千年茶鄉”。全縣13鄉鎮124個村(社區),個個鄉鎮産茶,涉茶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53%。

近年來,昌寧縣正在加快古茶走廊開發,以全縣古茶資源較為豐富的溫泉鎮、漭水鎮、耈街鄉、田園鎮、動統鎮和翁堵鎮為核心,並輻射帶動大田壩鎮和珠街鄉。

土司茶是昌寧境內有記載的最早期的貢茶,可追溯明洪武十四年。如今“土司貢茶”也成為當地茶葉品牌的金字招牌之一。動統土司貢茶的原料,選用便是位於動統鎮土司古茶園中的藤條茶。

“以前部分土地被拿來種莊稼,現在把這些古茶樹保護起來,進行統一管理,圍繞茶山建廠,製作正宗的土司貢茶,還會不定期組織茶葉採摘、茶食體驗等活動,吸引更多人來土司古茶園賞景,體驗土司貢茶的魅力。”雲南省順昌古道茶葉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永生介紹到。

如今,張氏兄弟以動統鎮為大本營,在版納易武、班章,臨滄動庫、昌寧動統共建了6個茶葉初制所,在動庫建了1個精製所,擦亮了“土司貢茶”的金字招牌。同時還經營了一個108戶規模大小的合作社,經營茶葉面積2000多畝,每年可帶動周邊茶農有5000元-6000元的每人平均純收入。

“雲霧茶海”則位於動統鎮板家寨村,茶園面積500余畝(核心區域200余畝),是昌寧紅茶地理標誌品牌企業華龍農副産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CTC紅碎茶的主要茶葉基地。

“一天可以採摘300-400公斤鮮葉,有700-800元左右收入,一年下來可以有2萬元左右的茶葉採摘收入。”小河邊村民小組組長魯孝今年59歲,他個人僅在“雲霧茶海”基地的採摘茶葉收入就十分可觀。

種茶、採茶、收茶,他家共有3口人從事茶相關的工作,通過茶葉帶來的收入佔了全家年收入的大半。

“沒有茶葉,致富很困難。”動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宗映華表示,雖然村民還會種植其他經濟農作物,但茶葉相關産業帶來的收入是大部分周邊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佔比可達30%~45%。

動統鎮板家寨村共有農戶252戶1039人,全村種植茶葉2000余畝,戶均達8畝以上。近年來,當地採取“黨組織+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打造板家寨“雲霧茶海”茶旅融合新地標,將“茶山”變“金山”,“茶園”變“公園”,走出了一條茶旅融合促鄉村振興新路子。

據了解,當地引入華龍公司按2元/公斤的保護價統一收購群眾鮮葉,保證茶農收入不減,同時開展專業培訓,指導農戶按照技術標準化、管理規範化、採摘機械化的模式建設高産穩産茶園500畝,實現畝均效益從2000-3000元提升到5000元左右,讓茶樹成為群眾增收的致富樹和搖錢樹,茶葉變“黃金葉”。

“每年從動統鎮茶農手中收購4200噸鮮葉,年産量達2000噸,主要産品有CTC紅碎茶和烘青綠茶。去年內銷1225噸,銷往江浙滬一帶;出口680噸,以泰國、緬甸為主。”昌寧華龍農副産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裴文介紹到,隨著業務的壯大,他也在嘗試産品的高端化,做有機茶。

置身雲霧茶海,千畝茶園之間已經架設了步行棧道、觀景臺、休息涼亭等旅遊配套設施,特色小店、停車場等也在逐步完善中。“‘雲霧茶海’已成為動統鎮、周邊鄉鎮乃至相鄰縣市群眾休閒遊玩的熱門選項,目前每天均有100名以上周邊遊客到茶園觀光、體驗和打卡,是動統鎮茶旅融合促鄉村振興的重要示範點。”動統鎮組織委員胡家琴表示,自2022年8月開始,雲霧茶海茶旅融合項目不斷推進,持續完善,未來將與周邊的美麗鄉村小河邊村,土司貢茶莊園,形成具有動統特色的“一海一村一園”旅遊環線。(董殿苗)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