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文旅融合發展是釋放農村活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路徑。《全國鄉村産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總體要求提出,要“以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為路徑”,把“拓展鄉村特色産業、優化鄉村休閒旅遊業”作為重點任務,文化旅遊與鄉村産業跨界融合發展,提振農村經濟。
去年以來,雲南省普洱市文旅市場復蘇勢頭強勁。
普洱市聚焦大眾旅遊消費新需求,打造出一批集生態康養、度假休閒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文旅康養基地,培育出一批鄉村振興農文旅融合的創意實踐“樣板”,推動“農業+”與“+文旅”深度融合,放大文化和旅遊綜合帶動作用。
(寧洱德化那遷美麗鄉村 寧洱縣文旅局供圖)
整合鄉村文化資源讓遊客也記得住“鄉愁”
鄉村文化能夠吸引遊客關注,撫慰人的心靈,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鄉村旅遊不僅限于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更在乎感受當地風土文化的“靈魂”。鄉村旅遊發展,離不開對當地文化資源的有機整合。
(岩子岩石頭寨 祝燦攝)
近年來,普洱市不斷加強對文化資源的宣傳利用,在發展農文旅融合鄉村旅遊項目的同時,側重於對鄉村民俗、飲食文化、名人文化、民居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資源的開發,締造了一批影響力大、帶動性強、輻射面廣的鄉村文化旅遊項目,並在注重農業的基礎上,致力於打造更多本土標誌性的“鄉愁”文化IP。
為踐行“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推動古村落、古建築以及非遺技藝的活化利用。普洱市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的原則,持續推動“旅遊+非遺”“旅遊+文保”等多業態融合發展,深入推進民族特色旅遊村寨、鄉村旅遊富民工程建設,文化資源逐步向旅遊經濟轉化,形成了文化與旅遊資源共用、互為支撐、互為促進、共同提升、共同發展的良性發展機制。
(墨江碧溪古鎮 李雨霖攝)
以茶馬古道驛站那柯裏、墨江碧溪古鎮、西盟永俄古寨、瀾滄老邁寨等民風特色為主的休閒觀光遊、鄉村自駕遊、戶外體驗遊、茶旅精品遊等“一鄉一業一線”(旅遊新業態+精品線路)“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藝”特色鄉村旅遊産品建設,得到長足發展。
特色的旅遊新産品,豐富的旅遊新內容,嶄新的旅遊新賽道,為普洱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最美鄉愁旅遊目的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旅融合實現鄉村旅遊與“農莊經濟”並行
春節假期,普洱各普洱茶主題莊園、普洱咖啡莊園遊人如織,備受自駕遊客及年輕朋友的歡迎。遊客賞櫻、品茶、看雲海,體驗咖啡採摘,各主題茶舍農莊、咖啡莊園內座無虛席。普洱小凹子咖啡莊園、大開河咖啡莊園等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吸引了大批遊客,本地人紛紛發出感嘆“普洱真的火了”。
(朝陽下的景東曼等鄉雲海 景東縣文旅局供圖)
當下,普洱在農文旅發展重點區域因地制宜,加快鄉村民宿、溫泉旅遊開發,挖掘農村地域特色文化,推動農業創意産業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宜遊和美鄉村。同時讓“農莊經濟”跳出一般“農家樂”思想窠臼,用新概念、新思維、新標準盤活鄉村農業、文化和旅遊資源,打造美麗的田園風光,為農文旅融合發展“增勢蓄能”。
近幾年,普洱向著咖啡的精深加工、莊園建設等方面發力,推進咖啡主題的農文旅融合發展。2022年,孟連天宇咖啡莊園上榜“雲南省精品咖啡莊園”首批名單。
(咖啡莊園裏的“調色盤” 子涵攝)
“精品咖啡莊園打造可以延伸産業鏈和價值鏈,增加咖農的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天宇咖啡莊園負責人葉萍説。天宇咖啡莊園依託芒冒村特色佤族村寨、生態咖啡園、生態茶園和野生櫻花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佈局,將咖啡莊園景觀、咖啡種植、生産加工、咖啡文化等融為一體進行旅遊開發,打造成為研學旅遊、休閒度假、觀光旅遊的熱門之地。
目前,天宇咖啡莊園已建成1600畝套種櫻花和水果的標準化生物多樣性咖啡園基地和160平方米的咖啡體驗中心。遊客到這裡既可以了解咖啡文化、體驗咖啡採摘樂趣,還可充分體驗獨具特色的佤寨民族風情,天宇咖啡莊園這種“沉浸式”的莊園體驗迅速受到了遊客青睞。
發展特色休閒農業經濟優化産業佈局
近年來,普洱市以寧洱那柯裏茶馬古道、瀾滄老達保等鄉村旅遊熱點為依託,鼓勵村民發展果蔬花卉種植、稻田彩繪、田園農場等特色項目,打造集生態採摘、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特色休閒農業,激活農旅融合新業態。
(那柯裏葡萄園採摘)
為實現農旅融合發展,寧洱縣同心鎮積極調整産業結構,採用“黨建+市場”有機結合的方式,引入鮮切花種植項目作為發展特色農業的突破口,在集鎮周邊兩個村種植花卉100多畝,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賞花。當地政府大力引導扶持美麗農莊、精品農莊建設,與農業産業發展統籌謀劃,用政策的杠桿支援發展。當地8個包括葡萄、滇橄欖、千禧果、番石榴等在內的果蔬採摘園和以玫瑰、向日葵為主的鮮花採摘園,僅2022年,全鎮鄉村旅遊總收入就已超過4000萬元。
據了解,普洱市目前正在謀劃推行以茶園、花卉園、蔬果園、咖啡莊園為主體的“農旅+”産業模式,積極構建特色農業服務體系,形成集商、養、學、閒、情、奇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全産業鏈發展新格局,為普洱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戴錚)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