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錫礦聞名世界的雲南省紅河州個舊市,在歷史沉澱中,逐漸形成一種特有的民間文化藝術——“個舊礦山歌謠”。今年66歲的李錦華,窮其一生,從蒐集、整理、創作到演唱,將“個舊礦山歌謠”發揚光大,2023年被命名為雲南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李錦華也在2021年被命名為紅河州非物質文化遺産“礦山歌謠”傳承人。他説,他余生要將這項群眾性民間文學藝術傳承發揚光大,被世人所傳唱。
2014年,李錦華從個舊市文體旅遊局退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礦山歌謠”傳承人,他從60年代就開始學習“礦山歌謠”,一直在挖掘“個舊礦山歌謠”豐富的文化資源。他通過學習李鑫、王德三、楊朝堂幾位老師收集和創作的歌曲,對“礦山歌謠”的詞曲來源和演唱方式有了基本了解,多地走訪詳細了解,退休後依然努力鑽研,豐富了“個舊礦山歌謠”的文化內涵,促進了歷史與“礦山歌謠”的融合互動,2021年為紅色庭院話劇《李鑫》編制了錫山歌謠,還原了歷史,將百年前李鑫在礦山啟發礦工的民謠首次搬上舞臺,並在話劇《李鑫》中參與演出,演唱“礦山歌謠”。
在李錦華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並傳唱個舊礦山歌謠。比如,個舊市錫都老幹部藝術團的成員們定期在老幹部活動中心開展活動,學唱礦山歌謠,進一步擴大了“礦山歌謠”的影響力,同時還積極履行傳承人義務,帶徒授藝,使“礦山歌謠”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傳播。將來,李錦華想舉辦個舊礦山歌謠專題音樂會,讓更多人聽到個舊獨有的歌謠。
退休後的李錦華一刻也未停歇,他兼任錫都書畫院副院長、秘書長,後受聘任市殘聯、市老年大學合辦的殘聯教學點及殘疾人文體藝術團的聲樂、形體健身指導教師。李錦華擅長音樂、舞蹈、民俗文化,心地善良,熱衷於慈善,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在教中學,在學中練。
他一生始終堅守文化初心傳承文化根脈,也收穫了不少榮譽,率個舊市金湖藝術團參加央視音樂頻道《歌聲與微笑》獲入選獎,還參加北京激情夢想全國中老年大賽獲最佳指揮獎、全國中老年第十屆藝術大賽獲金獎、北京夕陽秀在歐洲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的第十三屆國際藝術節大賽獲一等獎,指導聾協參加廣州全國聾人朗誦大賽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等國家、省州市等獎項。
李錦華説:“盡己所能,發揮好餘熱,我要做好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踐行者、傳承者,傳承好‘個舊礦山歌謠’,相信‘個舊礦山歌謠’這一極富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學一定會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代代流傳。”(雷姣 個舊市委老幹局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