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昌寧:以茶為媒 共話茶葉變“黃金葉”的致富經

時間:2023-03-20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董殿苗

3月18日,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漭水鎮黃家寨古茶公園,2023年“昌寧邀您來採茶”主題活動正式拉開帷幕。茶山已醒,只此青綠,“千年茶鄉”昌寧,以茶為媒,以茶會友,以節為謀,“採一葉”“賞一景”“品一味”“尋一味”。

(開採儀式現場)

種茶、制茶、營茶,茶農、茶企、茶商,如今的漭水鎮,那一座座茶園既是風景如畫的綠水青山,更是富民強縣的金山銀山。

採一葉:2023年春茶正式開採

進入3月,今年的昌寧春茶也進入開採期。

昌寧地處北緯24度的“黃金茶線”上,素有“滄江茶源”的美譽。得天獨厚的茶樹生長自然條件,孕育了瀾滄江中下游分佈最密集的古老茶樹群,是瀾滄江·湄公河茶區最上游的最大茶鄉。境內分佈著20多萬株古茶樹,共有4.7萬戶18.2萬人涉茶種茶,擁有茶園31.43萬畝、國際雨林聯盟認證茶園2.98萬畝,也是全國唯一註冊認定的“千年茶鄉”。

(才開芽的古茶樹)

每年的3月至5月,是昌寧縣春茶的採摘期。由於雨水量偏少,氣候幹,相較往年,今年的春茶開採時間晚了一些。“3月10號才開始收鮮葉,很多茶樹才開始出芽,但茶葉品質比去年好一些,口感上更好。現在收鮮葉的價格在28至32元/公斤。”昌寧縣漭水鎮禹李發茶所負責人介紹説,雖然已經臨近下午,依然有零星茶農前來交鮮葉。

(漭水鎮禹李發茶所正在製作的春茶)

現今,茶産業已經成為昌寧的優勢産業、特色産業,更是當地的富民産業、希望産業。昌寧縣委副書記侯琰在開採儀式上致辭表示,“我們將以‘昌寧邀您來採茶’主題活動為契機,著力做優茶品質、唱響茶品牌、育強茶産業、弘揚茶文化、拓展茶市場,把茶産業打造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致富茶’、呵護健康的‘康養茶’、撫今追昔的‘文化茶’、美美與共的‘友誼茶’。誠邀天下愛茶之人走進昌寧,尋訪茶源、暢遊茶鄉、品味茶韻。”

(正在進行手工揉制的春茶)

據悉,一直以來,昌寧縣委、縣政府以“打造世界一流紅茶品牌”為目標,按照“茶區變景區、茶園變公園、茶山變金山”的發展理念,狠抓基地建設、品牌打造和市場拓展“三個關鍵”,依託“一縣一業”茶葉示範縣創建,形成以茶興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千年茶鄉”的底色更加鮮亮。

賞一景:茶葉,也是“黃金葉”

在“昌寧邀您來採茶”主題活動的茶攤市集上,匯聚了十余家當地茶企,杯盞交錯間,品茶、洽談、娛樂休閒,以茶為媒,以節會友,搶抓機遇、謀發展、深化合作、促共贏。

(茶攤市集的“生意經”)

作為參展商之一,昌寧縣黃家寨春海古樹茶專業合作社位於漭水鎮漭水社區黃家寨村名小組,于2011年年底成立,由當地幾名村民發起成立,主要經營茶葉和核桃種植、收購、銷售、初加工等。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脫貧戶)+市場”的農業産業經營模式,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較強的産業發展號召力,産品主要銷往國內一二線城市。充分利用了當地資源,實現助農增收。據該合作社理事長楊春海介紹,2021年實現經營收入336萬元,輻射帶動農戶560戶,年助農增收164萬元。

(黃家寨春海古樹茶專業合作社參展的産品)

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句諺語,來昌寧買茶,都要來漭水古茶山轉轉。據漭水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陳富華介紹,“漭水鎮大茶樹種植面積1萬多畝,擁有古茶樹8萬多棵,初制所157個。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茶園,茶葉也是當地的支柱産業,通過茶葉獲得的收入幾乎佔了大部分農戶全年純收入的1/3。”

(剛採摘的古樹茶鮮葉)

漭水鎮禹李發茶所位於漭水鎮明德村,該初制所收購的茶葉主要圍繞周邊28個村名小組展開,全年收購幹茶總量在50噸左右,用於製作綠茶、紅茶、白茶,並銷往甘肅、新疆、廣西、浙江等地。每年能夠為茶所雇傭的7名工人帶來2至3萬元的每人平均純收入。

據雲南省現代農業茶葉産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梁名志介紹,昌寧成為了雲南重點採茶縣和銀行特色縣,是全國首批4大優質産業基地縣,中國優質紅茶生産示範縣。截至2022年,昌寧縣的茶葉面積31.5萬畝,古茶樹居群48個,百年以上古茶樹達4.9萬畝20萬餘株。茶葉總産量2.9萬噸,總産值59.84億元。茶産業已經成為了昌寧人民,尤其是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五大産業,真正實現讓茶樹成變搖錢樹,茶葉成為“黃金葉”。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品一味:讓茶園變公園,讓茶山變金山

近年來,昌寧縣充分發揮豐富的茶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茶葉致富經”,開展形式多樣的茶文旅活動,助推動茶旅融合發展,大力推動茶産業以全域旅遊、綠色食品融合發展,不斷延伸産業鏈,增加附加值。讓茶區變景區,讓茶園變公園,讓古樹茶成為最美的風景樹,讓茶山茶樹小茶房、茶廠、茶所茶作坊變成最佳體驗場所,吸引更多的遊客和商家到昌寧旅遊觀光、體驗感悟,品茶、發發呆、合作興業。

作為“昌寧邀您來採茶”系列活動之一,全民健身第四屆天堂山徒步活動在18日同步舉行,170多名參與者將分為男子組和女子組從漭水鎮河尾社區壩尾安置區出發,圍繞老寨子古茶園徒步、晨跑。

據了解,已成功舉辦了3屆的天堂山徒步活動,始終圍繞當地的特色古茶樹資源,以茶為媒,開展多元的茶文旅活動,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進而帶動群眾增收。

在河尾社區,茶葉種植面積6432畝,總産540.5噸,古樹茶28140株。如今正以茶葉、生豬、牛、核桃、姜等産業為重點,縱深推進“一縣一業”“一村一品”,大力發展高品質、高附加值、高集約度、高科技農業。其中,老寨子古茶專業合作社,收購茶葉,直接帶動群眾增收。

(參與者在老寨子古茶園中奔跑)

目前,河尾片區正依託河尾社區古茶樹集中點打造旅遊示範點,打造老寨子古茶群,建設五組一聯促鄉村振興示範點,建成後以旅遊銷售為主體帶動群眾增收。讓茶園變公園,讓茶山變金山。

值得一提的是,黃家寨古茶公園已實現了從茶産業到茶經濟、茶産品到茶文化、茶農到茶商、茶園到公園、茶區到景區的全面蛻變。2022年實現茶葉産值2.1億元,帶動旅遊和服務業收入1490萬元,同比增收40%以上。真正讓茶農變股東、資源變效益。推動茶産業、文化、旅遊協同發展,全面振興。

尋一食:種茶喝茶用茶,以茶為食是一種生活方式

據專家考證,昌寧最古老的野生型古茶樹樹齡達3000年以上。昌寧先民種茶喝茶用茶的習俗,可以追溯到在古哀牢國時期。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依託優越的茶資源,以茶為原料的茶食文化,早已變成了當地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3月19日上午,在“尋一食”茶食比拼活動上,近10個來自不同茶企的參賽隊,以茶入菜,在汲取茶葉營養的同時,讓茶的清香和食材的原味相得益彰。

“喝茶、食茶,是一種生活方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比較重的分量和角色。記憶中的小時候,時常起床就能喝到爺爺用小土罐煮好的茶。夏日,還會帶著冷飯去採茶,到了茶山上,直接採點茶樹上的茶葉,就著攜帶的腌菜、泡菜伴在一起,就是一頓午飯。”説起食茶,昌寧大葉茶廠負責人李忠文侃侃而談。

在本次茶食比拼活動上,李忠文的團隊帶來了“龍騰滄江”、“鳳凰挾香”兩道參賽菜品,用茶分別和魚、雞搭配,製作出精美的佳肴。

(現場以茶為原料製作的茶食)

種茶喝茶用茶吃茶,以茶為食,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植根于這片土地的茶文化傳承。(董殿苗)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