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上橋頭村是中國兩大藏族木碗製作地之一。隨著近年知名度的提升,這裡生産的木碗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成為遊客們首選的旅遊紀念品。當地老百姓也因為製作木碗增收致富。
尼西鄉上橋頭村坐落在高山峽谷之中,村前有清亮的崗曲河流過,順著河流便可看到,以白色、淡黃色為主調的碉房矗立崗曲河邊。村子中不時傳來木器敲敲打打的聲音,師傅們正忙碌的做著木碗。在這個遠近聞名的“木碗村”中,一直延續著一家一戶的家庭作坊形式,至今整個村子有數十位村民專門從事木碗、木器製作。
“我們村世代都有做木碗的技藝,歷史上藏族曾是遊牧民族,人們的生産生活隨春夏秋冬草場的變化而遷徙,流動性大,易碎的陶瓷器皿和沉重金屬製品都不便攜帶,因此輕巧實用、攜帶方便的木碗就成了重要生活用品之一。”上橋頭村民魯茸卓瑪介紹。
製作木碗的工序多而複雜,技術要求比較高。從開始到製作完成需要晾幹、做毛坯、水煮、修整成型、上漆、繪圖等十二道工序。原材料用料講究,可長時間不變形、不破裂。可製作成糌粑盒、辣子盒、酥油茶碗、鼻煙壺、茶葉盒等實用品。木碗的上漆也是技術活,材料選用髹土製成的漆,是一種原生態的高級塗料。用髹土漆上漆的木碗、器皿能歷久長新,保持光澤,並且有祈求幸福吉祥的文化含義。
2014年3月被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魯茸卓瑪,18歲開始跟隨爺爺學習木碗製作技藝,經過30年的鑽研和努力,掌握了豐富的木碗製作技藝,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製作的木碗曾在雲南省工藝美術作品展、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展獲國家獎。2010年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民間手工藝大賽金獎”,2011年7月8日至10日其獲獎作品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聖達菲舉辦的聖達菲國際民間藝術品市場上展覽。
在“木碗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製作木碗的行列,他們始終秉持著一碗一生,一生傳承的理念,懷著對木碗的特殊情感,致力於木碗技藝的傳承。他們還利用新媒體、網際網路的優勢,在抖音、快手等平臺展示木碗文化,木碗的曝光量也不斷增長。如今木碗製作已成為當地老百姓主要經濟收入,並且有效帶動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此裏只瑪 次仁培布 香格里拉市委宣傳部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