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節氣遊雲南】雨水 | 探尋哈尼梯田的前世今生

時間:2023-02-17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姚敏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

雨水一到,雨量漸豐,萬物抽芽冒尖,又到春耕備耕的好時節。

雲南省紅河州的哈尼梯田上,雲海茫茫,村落隱約,田埂順著山勢,畫出自然的等高線。雲霧翻騰間,層層疊疊的梯田折射出光影的變化,銀波盪漾,景色變化萬千。

(龍俊攝)

不同的時節總能邂逅不同的哈尼梯田。但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是哈尼梯田的“豐水期”,也是哈尼梯田的最佳觀賞期。

恰逢雨水,辛勤的哈尼族人在梯田間穿梭,或趕著老牛犁田,或彎腰插秧,一排排嫩綠的秧苗整齊延伸開來,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王會元攝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哈尼梯田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生態系統聞名海內外。

金家茂攝

1300年前,崇拜大自然的哈尼族祖先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邊依山隨勢挖田引水,開墾出了宛如天梯的層層哈尼梯田。森林涵養的水流順著溝渠緩緩流下,穿過村莊滋養著梯田,在河流中形成水蒸氣進入大氣變成降雨回到森林。千百年來的迴圈往復,在這片土地上雕刻出了人與自然高度協調的農耕文明奇跡,見證和傳承著先民們獨特的農耕智慧。祖祖輩輩以稻作為生的哈尼人,在這片土地上與自然融為一體,保護和促進了多樣的生命世界,讓哀牢山區擁有2000多種植物和460種野生動物,成為世界生物多樣化的展示地區。

(龍俊攝)

冬去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當今的人們不僅在傳承先民們留下的農耕智慧,還結合科學技術,開闢出了獨屬於這個時代的“智慧農業”。無人機撒藥、大數據管農田、農資農産品線上交易、線上技術課堂……近年來,農業與科技相結合的“智慧農業”大放光彩。溫室大棚讓反季蔬菜早早走進了千家萬戶;無土栽培、室內栽培、沙地種植、光伏農業等方式既節約了農用土地,還能夠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環境的友好發展;生態、旅遊、文化相結合的綜合體,則讓更多人參與到了農業生産、採摘的過程中去,體驗與智慧農業的互動式發展。

李信忠攝

幾千年來以農立國的中國正在描繪著別樣的“農耕圖”。

如今,坐落于哈尼梯田世界文化景觀核心區的阿者科村正依託保存完好的四素同構生態系統、獨特的傳統民居以及悠久的哈尼文化底蘊發展旅遊業。村民們以梯田、蘑菇房和自然生活方式等資源入股集體旅遊公司,將分紅利益與遺産保護細則進行綁定,在激發村民主動保護意識的同時,實現村民們的增收致富。

江浚騰攝

自2018年國慶試運營以來,阿者科村實現旅遊總收入177萬元,累計分紅6次,村民直接分紅78.51萬元,戶均累計分紅12078元。通過全體村民參與的“內源式村集體主導”發展模式,盤活了村莊資源、帶動了群眾增收、促進了梯田農耕文化傳承發展。百年古村和千年梯田由此重新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姚敏)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