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鐵路的“守隧人”

時間:2023-01-23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向攀

“大家把頭燈開到最亮,都看仔細了,不要放過任何問題。”日前,在中老鐵路友誼隧道中,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公司昆明通信段磨憨通信工區工長施爽一邊走一邊叮囑道,他們身穿黃色反光背心,在頭燈的光照下開始春節前的最後一次通信設備巡檢。

(準備進入友誼隧道作業,職工正在清點登記作業工具材料,確保作業前後無遺漏。向攀攝)

中老鐵路友誼隧道位於中老兩國邊境,全長9590米,其中我國境內7170米,寮國境內2420米,磨憨通信工區負責中國境內93公里線路通信設備、17個通信機房的維護管理以及應急保障。

28歲的施爽是工區年齡最大的,從前期施工配合就來到了磨憨,中老鐵路開通後成為了工區“領頭羊”,帶領12名平均年齡僅有23.4歲的通信工長年堅守在這裡,他們來自遼寧、陜西、湖南等5個省,幾乎都是“95後”“00後”。由於晝伏夜出,長年在隧道裏作業,他們也驕傲地稱自己是“守隧人”。

“鐵路通信相當於列車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如果沒有通信保障,列車就無法接收行車的指令,將處於‘失聯’狀態。”對於自己的工作,施爽這樣介紹道。

(作業人員行走在友誼隧道內。向攀攝)

當天22時05分,天窗命令下達,施爽帶領一行人向隧道裏走去。

由於在國界處,每次進入隧道都要向當地海關報批,現在檢修作業雖然不用再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但熱帶雨林氣候讓深冬時節的友誼隧道依然悶熱,幾十斤重的梯子、裝滿工具的背包……每次“天窗”作業,他們都要帶著這些走上五六公里。

寂靜的隧道裏傳出有節奏的腳步聲、衣服摩擦的沙沙聲、現場防護員的應答聲,他們邊走邊查看漏纜卡具是否松脫,隔一陣又蹲下來查看光纜接頭盒位置,就這樣走走停停,不時仰頭查看、蹲下確認。

“剛開始走隧道的時候很害怕,頭燈能照亮的範圍很小,隧道裏除了我們的腳步聲,就是排水渠裏的流水聲。”施爽説,在看不清地形的隧道裏行走,心裏總是發毛。後來走得多了,也就習慣了,沒那麼害怕了。

(作業人員正在對隧道洞室內通信設備進行檢修。向攀攝)

擔任現場防護員的戴帆,要走在隊伍的最後面,時刻關注帶進來的設備、物件是否遺留,提醒作業人員注意安全。3個小時的作業中,每20分鐘他就要和駐站聯絡員通一次話,實時溝通反饋。

22時40分,到達第一個通信洞室,眾人放下背包掏出工具便熟練地開始檢修。檢查設備運用狀態後,他們拿起吹風機、吸塵器、抹布給設備來個大掃除。洞室內頓時“硝煙四起”,熱風混合著灰塵包裹著每一個人,大顆大顆的汗珠從額頭冒出,順著臉龐滑落。

(作業人員試驗隧道應急電話。向攀攝 )

“駐波比1.56,超過了1.5的正常值。”洞室中響起了施爽的聲音。

由於列車經過隧道時會形成強大氣流,有可能導致天線鬆動,加上隧道裏濕熱的環境,天線接頭處容易受潮,導致駐波比超標,影響隧道內的通信品質。他們按照天饋線測試儀提供的位置,對漏纜接頭和天線逐個排查,很快找到了問題所在。

(作業人員正在對天線駐波比進行測試。向攀攝)

天線挂在隧道壁4米多高的位置,施爽麻利地穿戴好安全帶,登上檢修梯將原來包裹接頭的絕緣膠帶拿掉,換上新的直流阻斷器,用防水膠泥和絕緣膠帶將接頭包裹好,最後用扎帶緊固。

“網管中心,請查看一下友誼隧道K587+50處天線駐波比。”23時56分,施爽向網管中心確認設備運作狀態,“駐波比1.25,設備運作正常。”網管中心很快傳來了回復,大家的眉頭也舒展開來。

(作業完畢,職工再次核對清點工具材料。向攀攝)

“中老鐵路無小事”,這是他們常挂在嘴邊的話。像這樣的小問題,他們在檢修過程中也絕不會放過,每次處理完一個隱患,就等於減少了一次故障的發生。

淩晨3點許,沉沉夜色中,他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車站,大家在食堂煮了一鍋麵條吃下後便返回各自宿舍休息,施爽則又到工區將當天的作業情況進行梳理彙報。此時的友誼隧道,又沉浸在了一片靜謐之中……

(夜深人靜,作業人員返回工區。向攀攝)

這群年輕人相聚磨憨,在日常巡檢、月檢、季檢、年度檢查以及應急處理的工作中,一遍遍走過的93公里鐵路線,把這裡作為他們實現人生價值的新戰場。

“今年春運中老鐵路客流量明顯增加,對通信保障的要求更高,我們堅守國門,就是為了擦亮中老鐵路的‘千里眼’,疏通‘順風耳’,讓廣大旅客都能安全回家守歲。”説起自己“守隧”的工作,施爽滿臉的自豪。(向攀 文/圖)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