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消費升級、生活節奏加快,以及速凍鎖鮮、冷鏈物流、資訊網路等技術應用和設施配套不斷成熟,預製菜産業邁入加快發展軌道。商務部數據顯示,“2022全國網上年貨節”中,預製菜銷售額同比增長45.9%。在各大社區零售商、生鮮平臺上,預製菜的銷售也異常火爆。
依託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優渥的自然稟賦,雲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順勢而為、借勢而進,圍繞産業集群化發展思路,以預製菜産業為突破口,建立“1+2+N”産業發展模式,積極探索出一條符合發展實際的現代農業和智慧農業相聚合的綠色産業發展道路。
打響雲南預製菜産業發展“第一槍”
今年6月,墨江預製菜産業創新研究中心揭牌,意味著雲南首個預製菜産業創新研究中心成立,打響了雲南預製菜産業發展的“第一槍”。揭牌儀式上,《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預製菜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發佈,為産業發展指明方向:“通過三年努力,建成具有鮮明産業特色、鏈條完整、可持續發展的優勢産業,將預製菜産業打造成為墨江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走進墨江預製菜産業創新研究中心的中央廚房,研發室、調料配置室內酸甜香辣等風味盡數融入優質食材,工作人員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預製菜品的創研。“創研中心作為墨江預製菜産業發展的‘樞紐中心’,承擔著在平臺建設上樹標桿、在標準制定上樹權威、在研發能力上樹先進、在成果轉化上樹榜樣、在助農增收上樹表率等重要功能與職責。”在墨江預製菜産業創新研究中心負責人潘鏡看來,預製菜企業一頭連著消費者的餐桌,一頭連著農産品生産的田間地頭,是優質農産品走入千家萬戶的快速通道,同時也是助力農業産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的“躬身入局者”。
據了解,目前,已有6家國際國內行業領軍企業入駐創新研究中心,13位國內預製菜領域領軍人物入駐中心掛牌成立專家工作站,13位業內名廚進駐中心設立工作室,啟動43個菜品研發及菜品標準研究與制定,21個産品進入産業化階段,已上市酸菜魚、傣味烤魚等7個産品,實現産值2000余萬元。
驅動服務百億級産業目標“雙引擎”
日前,墨江創新企業孵化中心揭牌成立,標誌著墨江預製菜産業正式完成“雙中心”搭建工作,“創研中心”和“孵化中心”成為推動墨江預製菜百億級産業發展的“雙引擎”。
墨江創新企業孵化中心聚焦構建“綠色食品”生態系統,以預製菜産品與服務品牌為切入點,按照“1+2+2+4+N”的模式建設,政企共同聚力整合“産學研用投政金媒”資源,攜手打造一個集招商引資、産教融合、品牌賦能、國際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實體産業和數字經濟服務平臺,賦能全縣、全市乃至全省預製菜産業發展。
作為墨江創新企業孵化中心運營主體的互創國際中心董事長張梅介紹:“中心將圍繞墨江縣預製菜産業發展,為園區及本地企業、創業者提供一站式創新孵化服務、商家陪跑服務、主體倍增服務、電商直播孵化服務、鄉村振興賦能服務、開拓國際市場服務,努力為墨江預製菜産業延鏈補鏈強鏈。”
據悉,通過“雙中心雙驅動”強強聯合,墨江縣聚力用三年時間孵化企業200家以上、市場主體市場達1000家以上,實現預製菜全産業鏈規模突破100億元的目標。
搶當民族特色預製菜産業“領軍者”
“通關黃燜雞、墨江鳳凰湯、馬鍋子蜂蜜雞、紫米椰汁鮮燉花膠……”日前,墨江預製菜新品推薦會上,一道道鮮美即食、養生滋補,頗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預製菜産品集體亮相,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色香味俱全的“饕餮盛宴”。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預製菜産業中“突出重圍”?墨江在雲南率先發展預製菜的底氣,從何而來?
“精準錨定發展定位,清晰構建發展思路,借助科技力量賦能産業發展,並以差異化的思路謀劃發展,打造民族特色預製菜品牌。”雲南海王水産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強躍表示,發展預製菜産業,原料保供是首要基礎,近年來,墨江縣將地理優勢有效轉化為産業優勢、特色優勢,大力發展農産品種植,為預製菜産業的崛起提供先決條件。
據悉,2021年,墨江全縣種植紫谷1.53萬畝,推進有機紫谷基地認證1527畝;種植冬早蔬菜6萬畝,其中大面積發展冬辣椒種植3萬畝,産值1.9億元;茶園面積達24.6萬畝,其中古茶園面積5萬畝,生態茶園19.6萬畝。2022年上半年,全縣肉牛存欄9.59萬頭,出欄肉牛1.97萬頭,牛肉産量2165噸,産值達1.57億元;完成生豬存欄27.58萬頭,出欄28.51萬頭,豬肉産量2.85萬噸,産值5.56億元。
此外,墨江作為普洱通往省會、輻射全國各地的“北大門”和昆曼國際大通道、中老鐵路連接內陸的重要節點,處於“滇中2小時”經濟圈和“思寧江墨”經濟帶黃金走廊。獨特的地理區位和“三縱四橫”的立體交通網,為預製菜産業發展打下了基礎。2021年,中老鐵路的開通運營,有效拓寬了物流服務半徑,帶動沿線城市産業、企業融入全球,走上南亞東南亞國家人民的餐桌上。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獨具特色的“哈尼宴、回歸宴、雙胞宴、鮮花宴”四大宴席聲譽鵲起。紫米、紫五加、紫洋芋、紫玉米等“紫色”系列農特産品被烹製成不同的菜肴,別有一番風味,為預製菜的花樣、口味、特色創造了更多可能。(郭春祥 普洱日報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