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實踐模式打造雲南農旅融合促農增收“新樣板”

時間:2022-10-18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楊婧瑤

日前,雲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發展鄉村旅遊助農增收10個實踐模式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向全省推廣“內源式發展家家戶戶吃上‘旅遊飯’——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發展鄉村旅遊實踐模式”等10個具有代表性、參考性地發展鄉村旅遊助農增收實踐模式。

(東川紅土地)

近年來,雲南文旅凸顯優勢、賦能發力,許多貧困鄉村通過發展旅遊業變成了美麗鄉村、幸福鄉村,成為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據統計,十年來,雲南共實施文化旅遊扶貧項目5700多個,完成鄉村文化旅遊投資1032.4億元,創建省級旅遊扶貧示範縣9個、示範鄉鎮25個、示範村76個,建成貢山、福貢、瀘水3個國家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2012年至2021年,雲南全省鄉村旅遊接待遊客數量從0.56億人次增加到3.22億人次、年均增長21.35%;鄉村旅遊總收入從263.80億元增加到1793.98億元、年均增長23.74%。文化旅遊累計帶動80.85萬貧困人口增收脫貧,佔全省脫貧人口的12.2%。

(阿者科 元陽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此次《通知》推廣的10個實踐模式中,內源式發展家家戶戶吃上“旅遊飯”——紅河州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發展鄉村旅遊實踐模式借助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産優勢,在阿者科村實施“阿者科計劃”,通過全體村民參與的“內源式村集體主導”發展模式,盤活了村莊資源、帶動了群眾增收、促進了梯田農耕文化傳承發展,實現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阿者科鄉村旅遊熱起來。

(國家級拉祜族蘆笙舞 瀾滄縣文化館供圖)

“擺”出鄉村旅遊的春天——普洱市瀾滄縣酒井鄉老達保村發展鄉村旅遊實踐模式依託獨特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以“黨建引領—挖掘資源—打造品牌—構建産業—促進增收”的思路,在老達保村將民族文化和鄉村旅遊資源轉變為産業和經濟發展的引擎,大力開發民族歌舞表演等特色旅遊資源,擺出了鄉村旅遊的“春天”。

(茶 吳再忠攝)

“三部曲”奏響鄉村旅遊“最強音”——保山市騰衝市清水鎮老寨子村發展鄉村旅遊實踐模式則充分發揮毗鄰騰衝機場和高黎貢山“茶博園”4A級景區、熱海5A級景區、司莫拉4A級景區的獨特區位優勢,在“花緣裏”試點建設中奏好三步曲,不斷激活農村“沉睡”資源,使“死産”變“活權”,“活權”生“活錢”,有效破解農村發展中的“人、地、錢”問題,以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模式助傳統村落增色、村民增收、企業增效、村集體經濟壯大。

10個實踐模式均按照“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思路,圍繞全省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完善鄉村旅遊産品體系,不斷提升鄉村旅遊服務水準,最終實現助農增收。

(太和村紫馬街傳統村落 鎮沅縣文旅局供圖)

據悉,今年以來,雲南還通過實施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三年行動,召開全省鄉村旅遊助推農民增收工作現場會,計劃申建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打造30個“雲南最美鄉愁旅遊地”、20條鄉村旅遊精品線路。雲南省將努力推動鄉村旅遊高品質發展,助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形成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助力鄉村振興。(楊婧瑤)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