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朝虎是大濼部自然村裏有名的大棚蔬菜種植能手,每年種植冬早蔬菜10多畝,收入10多萬元。在去年實施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中,他家被評為增收致富示範戶。這樣的轉變,是在一棵被稱之為“同心樹”的大榕樹的見證下發生的。
大濼部自然村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卡斯鎮龍潭社區,居住著傣族、漢族、彝族等3個民族,共有農戶86戶452人,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寨。共有38棵大榕樹分落在四處,枝繁葉茂的高大樹冠,將整個村寨包圍在綠蔭下。
從特色鮮明的寨門走進去,一棵百年樹齡的大榕樹闖入眼簾。炎炎夏日,鬱鬱蔥蔥的樹蔭下,聚集著不少村民在聊天、嘮家常。據介紹,每年的潑水節、春節、採花節、開門節、關門節等節慶和特色節日,村民也都會聚集在大榕樹下,載歌載舞進行慶祝和狂歡。
受氣候因素的影響,卡斯鎮比較熱,大榕樹下就成了各族群眾避暑、納涼的好地方。但在社區工作人員蘭飛眼裏,大榕樹下卻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她説:“我們村寨裏很多的日常矛盾糾紛,鄰里矛盾都在是這棵大榕樹下,聊著天就化解了,鄰里關係十分和諧、和睦。”
在她的介紹中,這棵大榕樹下的故事,可謂是見證了大濼部村真正實現從産業扶貧到産業興旺的轉變,並在民族團結的創建過程中,以鄉村振興為依託,最終帶動了當地産業的發展,群眾的增收致富。
“今年以來,在這棵大榕樹下,我們開了2次民主協商會議,協商、研究怎麼建設美麗鄉村大濼部村。還開了3次技能培訓會議,為村裏的各族群眾提供了大棚蔬菜種植,包括大棚生瓜、四季豆、大棚辣椒、水稻種植等産業技術培訓,並到室外的田間地頭進行指導、種植技巧教授。”她説。
從2021年開始持續開展的産業幫扶培訓會議,直接帶動了當地各族群眾的經濟收入。到2021年,當地農民每人平均純年收入較2020年增長了5000元左右。以前不連片種植的大棚蔬菜、以芒果為主的水果種植産業,如今都是連成片的發展。
據村支書趙路傑介紹,結合區位優勢及資源稟賦,大濼部村將發展特色産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産業新業態,推進農業産業由“增産導向”轉為“提質導向”,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戶戶增收”的産業格局。加快推進鄉村産業振興,還將種植大棚蔬菜(辣椒、四季豆、苦瓜、生瓜等)、熱帶水果(西瓜、芒果、草莓、葡萄等)、飼草種植以及發展生豬、肉牛、蛋雞等養殖業來提高收入,建設無土草莓種植基地、大棚蔬菜種植基地、生豬養殖基地。
在村口一側,無土草莓種植基地正在建設中,部分白色大棚已完工,種植面積20畝,預計年底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據了解,2021年,大濼部村種植大棚蔬菜900余畝,生豬養殖30余戶200余頭。同時加大外出務工力度,為群眾提供外出務工崗位,實現從産業扶貧到産業興旺,各民族共同富裕邁出實質性步伐。
遠遠望去,一片鬱鬱蔥蔥中的大濼部村,生活在這裡的各族群眾正如榕樹在傣族文化裏的象徵,和諧友好的共融共生。這38棵大榕樹,還將繼續見證這片熱土更多的發展之路。(董殿苗)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