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省紅河州的生動實踐,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實際、富有邊疆民族自治地方特色的創建之路,為雲南省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作出了貢獻,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紅河州委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暨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州委統戰部副部長、州民族宗教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玉才在7月14日“紅河這十年”系列發佈會民族團結進步專場上表示。
十年來,紅河州牢牢把握“兩不愁三保障”基本標準,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就學難、就醫難、行路難、增收難等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累計投入各類財政扶貧資金331.27億元,通過合力攻堅補短板強弱項,全州民族邊遠地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得到歷史性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明顯提升,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布朗族、拉祜族等直過民族實現整族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千百年來困擾紅河的絕對貧困問題。
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全省發展大局,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品質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大抓産業發展、大抓營商環境、大抓市場主體、大抓改革開放、大抓創新發展、大抓綠色發展、大抓新型城鎮化建設、大抓幹部隊伍建設,推動全州經濟實現質的飛躍,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從2012年19192元、5807元增加到2021年40930元、15039元;地區生産總值從2012年1008.43億元增加到2021年2417.48億元,經濟總量保持全省第三位、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首位。
始終把興邊富民行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作為縮小南北差距,促進全州各族群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接續有力推進興邊富民工程落地見效,累計投入資金116.22億元。其中,投入資金5.8億元,實施民族團結進步“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引領建設工程504個;爭取投入4157萬元,先行建成4個邊境小康示範村;通過強化政策落實、資金落實、責任落實和工作落實,49個沿邊行政村(社區)正逐步建設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範、守邊的屏障。
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中心引領、兩翼齊飛、南部振興、沿邊開放、廊帶聯動”工作佈局互動融合,制定《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進新時代紅河民族工作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方案》《紅河州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規劃(2021—2025)》等系列文件,深化拓展“7+N進”示範創建主陣地,重點打造以州府為中心、輻射蒙自個舊開遠建水屏邊的示範圈,邊境沿線和滇越鐵路沿線2個示範帶,彌勒瀘西“一體化”、建水石屏“一湖兩城”和元陽、紅河、綠春、金平哈尼梯田核心區3個示範聯盟,以及100個以上可複製、可推廣的示範點,全州“一圈兩帶三盟百點”的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新格局正加快形成。10年來,全州共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市4個、示範單位4個,6個單位、6名個人被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創建省級示範縣7個、示範單位402個,州級命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市12個、示範單位1075個、教育基地38個、示範家庭4800戶;2019年12月,紅河州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
實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制定出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教育條例》,建立完善民族教育投入和保障、困難學生助學政策體系,堅持每年定向招生舉辦民族高中班及定向選送少數民族學生,推進各族學生合校、混班混宿,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促進交往交流交融。實施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鼓勵各族群眾在民族地區和散居地區之間、城鎮和鄉村之間雙向流動,以城鄉社區為平臺,從居住生活、就醫上學、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積極營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涌現出了蒙自“建設者之家”、個舊市和平社區“四梁八柱”等一批先進典型,全州各族群眾加快由空間嵌入拓展到經濟、文化、社會和心理上全方位嵌入,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同體。
聚焦“強組織、建陣地、聚人心、固邊疆”,深入實施邊疆黨建長廊建設工程,推進“下沉一線、助企紓困、為民辦事”實踐行動,推動各級黨員幹部在鄉村振興、強邊固防、疫情防控一線踐行初心使命,築牢“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安全屏障,形成新時代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新格局;積極推進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活動月”和“法治邊關行”等活動,全州民族事務治理體系不斷健全,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杜浩楠/文 紅河州委宣傳部/圖)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