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硯山幕菲勒村:彝家幸福生活入畫來

時間:2022-06-20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彭顯波 尚位晶 宋雪梅 等

彝鄉六月,美如詩畫,不是彝家佳節。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維摩彝族鄉幕菲勒村,歡歌笑語,弦樂動人,一派生機。

星羅棋佈的山丘、阡陌縱橫的田野、山林間蟬鳴鳥叫、山谷間溪水潺潺……綠,是幕菲勒村最鮮明的底色。白墻青瓦的民舍、多彩靈動的彝家鑲邊服飾“扁尼變”、響遍每一個角落的清脆弦聲、大樹下話著家常嫺熟做著針線活的婦孺……笑容,是幕菲勒村最富感染力的印象。

幕菲勒村本身就是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田園居圖,村民們生活在畫裏、勞作在畫裏、也讓這畫越發的靈動鮮活。無論何時走進幕菲勒,人們總能在熱情的弦子聲中和質樸彝家人的笑臉中,感受到濃濃的鄉情和歸家的幸福。曾經自給自足、享受著大自然饋贈的幕菲勒村村民,千百年的農耕文明如今完美融入臨村而過的高速公路和4G網路帶來的現代生活方式之中。

“摘辣椒的時候是最辛苦的,腰一直彎著都快站不起來了,但是這個時候也是最開心的,背著一袋袋辣椒拿去賣的時候,心裏比吃了蜜還甜。”手機鈴聲響起的村民梁正彩望著田裏的辣椒綴滿枝頭,腰間的竹簍裏盛滿了收穫的喜悅。

幕菲勒村的辣椒種植基地是省級“一縣一業”示範基地,2021年,全村種植辣椒4600余畝,戶均種植辣椒達5畝以上,惠及農戶640余戶,畝産量達1500余斤,畝收入3000余元,産生效益1380余萬元,比2020年增産16%,全村群眾參與率達89%,戶均種植辣椒收益6萬元以上。

幕菲勒村委會所轄的黑魚洞村素有“彝族弦子舞之鄉”美譽。無論是春耕、秋收,還是“火把節”“草馬節”、春節,頗具古韻的彝族舞蹈《頂燈跳弦》每每將村中男女老幼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熱情推向一個個高潮。

“阿哥的弦子響,阿妹的腳板癢……”“妹是鮮花等著我,歌是蜜蜂來歇腳。蜜蜂鮮花最相配,幸福日子滋滋過。”彝族兒女真摯純樸的愛戀在弦樂、舞蹈和原生態對唱中達成。中央電視臺《民歌•中國》導演組一行深入到黑魚洞村對彝族弦子舞進行采風時被深深吸引。在第三屆中國(福保)鄉村文化藝術節展演中,硯山縣彝族《弦子舞》獲得銀獎。

“家裏家外要乾乾淨淨,放牛放羊要帶上小鏟鏟,垃圾不要亂擺亂放,紅旗村創建個個有責任……”一個支部一盞燈,一個黨員一面旗。從村黨總支書記到全村106名黨員,個個心裏都十分看重“五面紅旗村”創建,這不僅關係到村幹部的待遇,更關係到早已因村美人美聞名遐邇的家鄉美名。

“嚴禁採取鬥牛、鬥鳥、鬥雞等多種形式組織或參與賭博。嚴禁組織和參與邪教組織及搞迷信活動……”幕菲勒村村規民約簡單實用,被評為文山州優秀村規民約並在全州推介。

從脫貧攻堅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從林草河湖治理到産業結構調整、從村規民約制定到良好村風民俗的鞏固、從常態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到精準有效疫情防控、從“黨員分片包乾”到群眾共同參與,幕菲勒村黨總支和4個黨支部帶領全村723戶3374人大力推進社會治理爭先行動,村民們自發每戶每年繳納100元給集體作為環境衛生保潔費,人人自覺當好村規民約的踐行者、監督員,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捏指成拳,為推動共同富裕創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感覺我們村的春晚一年比一年熱鬧,好多年沒見的同鄉也都回來了。”在廣東務工的村民王建國連續做了7年鄉村春晚主持人,每年臨近春節,他都特意早早的趕回家過年,準備春晚活動的一些事宜。

“每年過春節,我特別期待就是大年初二的‘彝家春晚’了,説的是我們彝家人自己的事,唱的是我們彝家人的自己的歌”該村彝族山歌傳承小組組長楊仙秀如是説。

“我們的春晚表演的節目呈現的是村裏群眾生活當中發生的真實故事,都是村民熟悉的人和事,尤其是彝語情景劇更讓村民開心的同時,在歡笑聲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黑魚洞村支部書記楊峰心中充滿自豪。

“我們村的‘彝家春晚’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弘揚彝族優秀傳統文化,唱響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述説我們彝家人的中國夢,農民們喜歡這種過年方式,需要這樣的‘春晚’。”幕菲勒村委會黨總支書記趙禮學説。

良好的交通區位優勢、土地資源吸引了不少投資者。來自浙江溫州的投資者李彩標落地創辦了雲南彩標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栽種2500畝黃金油桃,示範帶動維摩鄉7個行政村1549戶農戶種植黃金油桃8000余畝。中國農業高科技領軍企業大北農集團在這裡建成了年出欄50萬頭優質肉豬暨種養迴圈生態農業項目。引進雲南普者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幕菲勒、倮可膩流轉土地1600畝種植藍莓。投資1.6億元建成的全省第一家縣級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廠為全縣環境整治注入“綠動力”,幕菲勒村為推動全縣垃圾處理綠色革命作出了積極貢獻……

2020年,幕菲勒村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生活富裕起來的幕菲勒村對黨的恩情更加深切。“宣講員用彝族話講,我們聽得清楚明白,我們黨員幹部要積極帶動群眾,把集體經濟、個人增收發展上去。”“他用我們彝族話講,講的特別仔細,所以我們聽得也很清楚,經過這次宣講,我們黨員幹部要積極帶動民眾,把集體的經濟,個人的經濟跟上去。”村幹部楊樹芬和群眾表示。硯山縣理論宣講團成員、彝族幹部王翔每年都要村裏用彝族話和群眾講黨的政策,“雙語”宣講將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2200余畝紅蜜桃、1400余畝軟籽石榴、800余畝藍莓、1260畝板栗,實現經濟效益819萬餘元,通過招商引資和土地流轉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近13.4萬元,有效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讓群眾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維摩彝族鄉黨委委員、宣傳委員周桂毓如數家珍般將村民們的美好生活展現在我們眼前。(彭顯波 尚位晶 宋雪梅 等 硯山縣委宣傳部供稿)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