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雲南兩會】人大代表李桂芬: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需教育先行

時間:2022-01-21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李璐航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需要教育先行”。在20日開幕的雲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期間,一位來自紅河州紮根民族地區基層教育三十年的代表李桂芬把話題聚焦到雲南的鄉村教育上。

李桂芬是一個在紅河土生土長的的苗族。今年51歲的她是屏邊苗族自治縣教體局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現因工作需要調整為鄉村振興的一名駐村隊員——進駐新現鎮馬卡村民委員會。李桂芬于2018年1月當選為雲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

李桂芬認為,近年來雲南省鄉村振興工作取得巨大進展,但與國內發達地區相比,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尤其是鄉村教育事業依然滯後。李桂芬所在屏邊縣就是其中的縮影。

如何破題,正是李桂芬在駐村時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是此次參會的重要目的。為此,她針對鄉村教育提出以下建議。

提高學校託管投入力度,解決留守兒童假期問題

屏邊苗族自治縣是一個山區與邊疆聚為一體的貧困縣,也是少數民族聚居之地,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68.1%,是全國五個單列苗族自治縣之一、雲南省唯一的苗族自治縣。

李桂芬表示,自己駐村以後發現鄉村貧困地區的教育滯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家校配合教育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原因,以屏邊苗族自治縣新現鎮馬卡村為例,全村人口2136人,外出務工人員1090人,佔總人口的51%。由於父母在外務工,村中有著大量的留守兒童,學校與家庭的溝通長期處於空白狀態。為了解決留守兒童週末以及節假日能有更好的教育,李桂芬提出了提高學校託管投入的力度,通過集中管理,增添留守兒童的假日活動,使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留守兒童身心得以健康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引商入村提供就業

雲南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教育的學生生源多為留守兒童。為了解決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提高教育品質。提供更多周邊優質就業崗位,讓孩子家長就近務工,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是關鍵。

李桂芬提出,建議優化村內的營商環境,通過引入外來優質企業的入駐,提高就近務工率。如結合屏邊實際,因地制宜,可將村內農民的土地流轉至外來企業,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人才,發展枇杷、草果等農産品種植。在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同時,為當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的父母陪伴缺失的問題。同時引入外來優秀企業入駐,為高級人才的返鄉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提高教師待遇,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設置本土人才教師崗位,提高工資待遇。屏邊苗族自治縣的教師主要以外來教師為主,由於鄉村教師隊伍中女多男少,因此存在教師流動性大,優質教師資源留不住的問題。對此,李桂芬建議在教師招考中,設置本土人才教師崗位,鼓勵更多優秀人才返鄉就業,穩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同時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擴大鄉村教師職稱崗位名額,留住更多外來的優質教師資源,進一步提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水準。

明確教學獎勵機制,促進教學水準提升。李桂芬建議提高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準,就要同步提高鄉村教師的獎勵機制。讓教學成果優秀的教師得到獎勵,通過教師內部競爭,提升整體教師團隊的教育水準。

從繁忙的材料中解脫,讓老師回歸教學。在201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表示要全面清理和規範進學校的各類檢查、考核、評比活動,實行目錄清單制度。為滿足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需要,該地區的教師承擔著更多的責任。李桂芬表示,希望進一步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減負”,把時間和精力還給教師,讓他們靜下心來研究教學、備課充電、提高專業化水準。

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打造民族地區特色教育

屏邊苗族自治縣,孕育著優秀的苗族民族文化。蘆笙、山歌、竹竿舞進課堂,打造少數民族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李桂芬介紹道,屏邊縣民族小學等學校,打造民族特色課間操,通過跳竹竿舞,吹蘆笙的創新方式,讓學生在鍛鍊身體的同時,學習了苗族本地的優秀傳統文化。

未來學校將以增強學生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感,培養、提高學生文化創新意識與能力為重要教育目標,科學設置課程、轉變教學理念、變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將非遺文化教育合理融入教學,不斷完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培養民族自信,打造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特色教育。

李桂芬表示,今後,她將更加密切聯繫群眾,進一步做到接地氣、走訪民眾,做好調查研究,察民情、聚民智。深入學校、幼兒園,認真聽取一線教師的心聲,注重反映真實的社情民意,努力做好大家身邊的“代言人”,為鄉村振興、為教育事業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李璐航)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