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屏邊:白雲鄉“指尖苗繡”促民富

時間:2021-12-24來源 : ​ 人民網作者 : 佚名

苗繡,被稱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苗繡色彩絢麗、紋樣生動,一針一線裏,都記載著苗族人的故事。苗族婦女以銀針作筆、彩線為墨,見山繡山、見水繡水,把流傳千年的民族故事一針一線繡進衣冠服飾。過上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是民之所望,也是政之所向。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白雲鄉切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483件,發展太平村繡娘紡就是其中之一。

(繡娘們圍坐一起繡花、聊天 李偉建攝)

白雲鄉太平村是典型的苗族村落,也是苗繡技藝保存較為完整的地方。2018年,太平村繡娘坊正式成立。繡娘坊共投資了20萬元修建,總面積190平方米,其中100平方米為露天交流場,90平方米為辦公室、裁剪室、操作室及繡品展示廳,配備了傳統織布機、紡麻機、紡線機、縫紉機、鎖邊機的操作設備。繡品展覽廳現有手工繡包、麻布裙子、成品蠟染麻布、男士麻布馬褂、手工刺繡領帶等多種繡片等近百樣苗繡産品。

通過在太平村建立繡娘扶貧車間,把村寨留守婦女組織起來統一培訓,相互學習交流,提高婦女們的苗繡技能。工作時間靈活,既兼顧了家庭照顧幼老,又能賺錢養家,讓苗族繡娘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背著娃娃繡著花,養活自己照顧家”,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美好願望。一件件精緻的苗繡作品從繡娘們手中誕生,由太平村銷往省內地州,乃至全國各地。目前,太平村共有86名繡娘,刺繡産業每年為全村帶來100多萬元收入,帶動了全村57戶238人脫貧致富。

(繡娘們參加縣上組織的培訓 李偉建攝)

屏邊縣通過“企業+協會+訂單+繡娘”的民族文化産業扶貧模式,讓苗繡文化逐漸走向了更大的舞臺。車間已和某文化傳播公司達成合作協議,讓有著“無字史書”之稱的苗繡走出大山,讓傳統苗繡走向市場。

除此外,通過開展村企結對、展會推介等方式,精準對接上海等東部市場,太平村村企與徐匯區一家專門做旗袍的企業結對簽約,購買屏邊苗族的一些繡片,用到中高檔的圍巾、服裝上。現在,産品已經形成了一個系列,推動苗繡走出大山,打破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困境,以訂單生産實現了脫貧。一根根小小的繡花針,不僅繡出了鮮艷美麗的繡片,更繡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繡品展示廳 李偉建攝)

“以布為紙,以針作筆,以線為墨”,勤勞能幹的苗族姑娘以匠人之心,將文化之美繪製在衣裙之間。她們“繡”出了有質感的小康生活,也“繡”出了鄉村振興的錦繡畫卷。下一步,白雲鄉將結合“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産業規劃,合理科學佈局關聯項目,不斷完善為農服務網路、拓展特色産品銷路,助力鄉村産業新發展,引領鄉村經濟新業態,合力做好為民服務這篇大文章。(學習強國紅河平臺供視頻)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