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滄源縣探索邊疆民族地區鄉村治理新路徑

時間:2021-12-13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李璐航

雖然已是冬季,但在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卻感受不到絲毫寒意。這裡百姓生活富足,他們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唱響幸福鄉村之歌。

自被確定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縣”以來,滄源縣牢牢把握邊疆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實際,以組織建設為核心、提升能力為根本、多元結合為途徑、“三治融合”為路徑,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近日,該縣探索的鄉村治理經驗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印的《鄉村治理動態》刊發。

“縣、鄉、村、組、巡邊員”五級段長挂段包片制

建立“縣、鄉、村、組、巡邊員”五級段長挂段包片工作體系。成立了1個縣級國門黨工委、1個邊境貿易聯合黨支部、6個邊境鄉(鎮)國門黨工委和23個邊境村聯合黨組織,讓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機制生根落地。將全縣150公里邊境線劃分為873個責任段,縣、鄉級段長全部下沉一線,村、組、巡邊員級段長全員一線值守,提升了邊境管控效能,確保邊境安全、邊防穩固。建立“鄉、村、組、戶”四級網格管理體系。建立“鄉村組戶”4級網格8362個,每個網格配備一名責任民警、一名專職網格資訊員,納入網格管理51101戶16.03萬人,確定黨員中心戶3479名,聯繫骨幹黨員457名,實行部門挂村、黨員幹部包戶。

以“三治融合”為路徑,完善規範村規民約

組織修訂93個村(社區)村規民約、鄉村振興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自治組織章程,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基層自治機制;發揮村“兩委”成員、駐村工作隊員、普通黨員、自然村長、廣大群眾“五類”人的作用,建立多方參與的聯動治理機制,142名“自然村長”通過法定程式擔任黨組織委員、副書記、書記、第一書記和振興理事會副會長。以“法律六進+N”“法治走邊關”等方式,組織法律服務工作者、普法志願者、律師等開展綜治維穩、掃黑除惡、憲法等各類專項法律宣傳活動,提升群眾知法、懂法、學法、守法意識。發揮好697個黨員活動陣地作用,以身邊人、身邊事鮮活事例,開展評選一批“潔凈家庭”“先鋒模範”等活動,選樹一批“身邊榜樣”,以典型引路推動群眾摒棄集資建廟(教堂)、生病殺雞(豬)看卦、遇事“叫魂”“做賧”等陳規陋。

抓住地區特色,打造鄉村治理標桿示範縣

滄源縣設立“8·19”回信紀念日,打造全國一流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活學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示範基地。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用好雲南省政府救助平臺、“雙綁”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産業幫扶全覆蓋、股份合作機制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全覆蓋、扶志扶智機制實現培訓就業全覆蓋的“一平臺、三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模範縣,堅決維護好民族團結。創建全國最具特色的強邊固防縣,邊境線“物防定點防禦、技防動態監控、人防機動處置”和“一屏展示、一鍵調度”效能初步顯現,推進邊境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發揚團結和睦、尊老愛幼、互相幫助優良傳統。深度挖掘推介“班洪抗英”“班老回歸”“佤山抗日”等革命歷史事跡,大力宣傳愛黨愛國精神。深入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推動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邊境防控、思想觀念現代化。(李璐航)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