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洱:提升文化軟實力 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時間:2021-12-10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戴錚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品牌和形象、精神和靈魂。作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普洱市擁有優沃的文化藝術土壤。近年來,普洱市通過不斷挖掘民族文化內涵,厚植創作沃土,把豐富的“文化存量”逐步發展成極具識別度的普洱“文化現象”,在引領社會風尚、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推動普洱市旅遊經濟轉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革新産業模式 打造非遺“新名片”

近年來,隨著非遺文創産品的日益革新,普洱部分非遺項目通過塑造品牌故事、提供創意設計等方式,把具有民族元素的文化産品與旅遊市場相結合,創造性開展非遺就業工坊暨“普洱非遺客廳”建設,讓非遺文化成為普洱對外宣傳展示的新模式和新名片。

(孟連縣宣撫禮樂表演 朱運寬攝)

經過探索努力,普洱逐漸走出一條為傳統文化賦能當代價值、鞏固非遺扶貧就業,完成非遺項目從資源到資本的轉化、推動傳統表演藝術類非遺代表性項目進旅遊景區、景點展演的路子。

(鎮沅黑陶)

今年9月,雲南首家“非遺客廳”正式在普洱上線,其主營普洱非物質文化遺産類項目産品策劃、設計與銷售展示與學習實踐活動,為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提供一個文化體驗和休閒消費的綜合性場所,也為普洱非物質文化遺産搭建起了一個集展示、科普、宣傳銷售為一體的線下平臺。

(金水漏印)

“普洱非遺客廳”的成立,進一步幫助非遺傳承人、從業者進行市場化、商品化的深度開發設計,全面提高普洱文化産品附加值,同時擴大宣傳推廣銷售渠道,實現非遺的商品化、文創化、功能化,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此外,“普洱非遺客廳”也拓寬文化消費場景,讓非遺文化為旅遊賦能,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據了解,普洱十分重視對非遺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大力扶持佤族織錦、鎮沅黑陶、絕版木刻、傣族竹編等文創産品向規模化發展,使之成為當地旅遊開發、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項目。目前全市成立的21家非遺就業工坊通過培訓就業——服務一體化——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模式,吸納固定員工生産手工成品,讓各類精美的非遺文創産品遠銷國內外,直接或間接為普洱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從業者的經濟收入。

(聯珠鎮克曼牛皮大鼓)

據統計,目前普洱全市共命名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619項;代表性傳承人989人;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23個;傳承基地54個;掛牌設立非遺就業工坊21家。已初步建立起國家、省級、市級和縣級四級保護網路和體系。

紅色教育“入心入腦” 保護傳承雙管齊下

近年來,普洱市圍繞“四館”一體化的紅色文化建設,為廣大幹部群眾打造“聽,看,説,悟”全感式紅色教育體驗,以“點單式”紅色文化服務的方式,豐實群眾黨史學習教育宣傳“紅內圈”。

(“紅色小劇場”蒲興南攝)

在市圖書館開闢的“紅色講堂”上,臺上先進典型講座以及“四史”專題講座開展的如火如荼。台下,搭建起的“紅色書架”“紅色誦讀小講臺”市民百姓人頭攢動;市文化館舉辦的“紅色小劇場”,吸引老中青少各階段表演群體,寄情于傳統紅色劇目、紅色歌曲、舞蹈等藝術形式,深切表達普洱人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拳拳真情;市博物館通過“邊地星火炯炯燎原”——建黨100週年普洱紅色歷史展,以文物、實物、影像、檔案資料等多種方式講述中國共産黨帶領普洱人民砥礪前行的歷史故事;“歷史的豐碑”美術作品展中,市美術館精選100多件美術作品,向世人傳承弘揚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在奮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普洱石屏會館)

同時,普洱市堅持黨建引領,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充分挖掘整理、優化整合普洱文化和旅遊“紅色資源”,串起紅色文化旅遊資源珍珠璉,把民族團結園、楊正元故居、碧溪古鎮、思普革命老區紀念園等10縣區全覆蓋的26個紅色旅遊點和新增25項革命文物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重點打造推出了2條紅色旅遊線路,併入選雲南省60條紅色旅遊線路。普洱市各旅行社積極推出“普洱紅色一日遊”等線路産品,讓“革命紅”碰撞“普洱綠”。

深挖文化“富礦” 藝術精品層出不窮 

近年來,普洱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通過深挖本土文化,將當地少數民族音樂和舞蹈等資源依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融入藝術創作,並由當地文化工作隊參與演出,極力還原普洱本土文化的“鄉土味”,創作推出一批“叫得響”“水準高”的文藝精品力作,形成獨具特色的“普洱文化現象”。

(《賓弄賽嗨》劇照)

期間,普洱市先後推出了《賓弄賽嗨》《臘·景邁》《想那個地方》《一個愛開始的地方》等158個現實題材文藝精品,通過動人的藝術表達,謳歌時代主旋律,彰顯新時代的文藝精神。

其中,脫貧攻堅報告劇《賓弄賽嗨》應邀到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演出;《農民院士》入選建黨100週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進京展演,並進行全國巡演;音樂劇《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話劇《農民院士》、歌曲《感黨恩》3個劇(節)目入選第十六屆雲南省新劇(節)目展演;2021年普洱市選送全國“群星獎”作品《擺出一個春天》完成第一階段的提升打造。“普洱文化現象”影響力持續提升。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劇照)

演出的同時,普洱市將劇目演出、形象展示與文旅推介相結合。利用演出暖場、開場前後等時機,開展系列文化旅遊展示和宣傳推介活動,用歌聲吸引觀眾,以展板、品鑒和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宣傳推介普洱文化旅遊資源,讓觀眾通過文藝作品認識普洱、了解普洱、走進普洱,用文化為旅遊注入新內容,豐富旅遊內涵。

以生産生活為導向“縱向”推進公共文化事業

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增添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普洱市文旅部門深入村文化室、鄉鎮文化站等文化服務點,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流動博物館”等活動,打通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著力打造普洱公共文化品牌,持續實施開展文化惠民工程,高品質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

普洱市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服務、品牌打造、文化惠民等方面全面發力,不斷健全“市、縣、鄉、鎮、村”五級文化服務體系,讓“戲曲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文化大篷車”“開心廣場·和諧文化”月月演等品牌文化活動走進群眾百姓生活當中,持續提升群眾文化滿意度,使全市公共文化事業邁上“新臺階”。

(“文化進萬家”惠民演出)

通過搭建展演展示平臺、健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普洱為廣大群眾提供了眾多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活動載體。普洱市四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圖書館)內,陳列室、多功能排練廳、非遺中心等分佈錯落有致;“小茶花”少兒免費培訓、普洱文旅大講堂、紅色小劇場、優秀傳統戲曲新劇目展演、民族健身舞培訓等文化惠民活動有序開展,真正做到植根群眾、服務群眾。

(蒲興南攝)

此外,普洱不斷鞏固、加強和深化邊境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國門文化”建設系列主題活動,全力打造“文化睦鄰示範區”,創建邊境四縣“國門文化交流中心”“國門書社”“國門文化傳習館(所)”“國門文化友誼廣場”,推動邊境地區軍民、警民文化融合發展。

(李雨霖攝)

下一步,普洱將以“文化”為統領,促進民族文化、邊地文化、茶文化等地域元素有機融合。全力提升惠民服務職能、進一步加強遺産保護傳承、發揮精品文藝影響效應,持續擴大“普洱文化現象”影響力,不斷提升普洱文化軟實力,為普洱高品質發展提供澎湃動力。(戴錚)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