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助力鄉村振興 雲南4地入選文旅部示範案例

時間:2021-11-19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佚名

文化和旅遊部近日推出《體驗脫貧成就·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案例選編》(簡稱《案例選編》),總結展示鄉村旅遊扶貧成果,促進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案例選編》收錄了全國範圍內100個典型案例,聚焦産業融合、創業就業、文化傳承、生態保護、鄉村治理、創新提升6個重點類型。

其中,雲南省4個案例入選,分別是:“大力發展紅色旅遊 助力鄉村産業振興——大理州賓川縣喬甸鎮新莊村旅遊扶貧案例”“實施生態再修復 回賢古寨煥新顏——德宏州芒市芒市鎮回賢村旅遊扶貧案例”“打造觀鳥天堂 促進旅遊發展——德宏州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旅遊扶貧案例”“保護生物多樣性 促進旅遊可持續——怒江州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旅遊扶貧案例”。

大理新莊村

主要做法

(一)釋放“魚”的優勢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特色是旅遊的精髓。”新莊村在“農旅文”融合發展中充分釋放“海稍魚”的優勢,打造特色飲食文化的亮麗名片,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同感。以“魚”架橋,帶動人流、物流、資訊流的流動,加快了“農旅文”融合發展步伐。

(二)突出“景”的特色

以“農”為“景”,把現代農業觀光園與旅遊景觀打造相結合。通過資源整合、産品創新、産業集聚等方式,建成油橄欖、滇橄欖種植基地1000畝、單幅連棚葡萄採摘園320畝、突尼西亞軟籽石榴採摘園60畝、柑桔採摘園70畝、三角梅觀光園50畝、“紅軍林”100畝,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景觀農業發展。

(三)做足“旅”的文章

完成了新莊地形圖的測繪,編制《賓川縣喬甸鎮海稍新莊村旅遊總體規劃及部分區域詳細策劃》。圍繞該規劃積極整合扶貧、新農村、移民後扶、活動室建設、點亮鄉村等項目資金,著力將新莊村打造為現代農業、紅色文化與鄉村旅遊一體化發展的産業融合示範村。

(四)形成“文”的整合

新莊村具有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及海稍魚文化為一體的文化優勢。為弘揚紅色傳統,激活紅色基因,打造紅色品牌,新莊村建成了全州首個自然村“紅軍長征紀念館”以及展示農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為一體的全省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村民自建的農民博物館,為廣大遊客提供了參觀體驗和了解文化的陣地。

(五)發揮“企”的作用

2015年10月,集企業股份、村集體股份和村民股份為一體,新莊村成立了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公司以繼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帶動全村農戶脫貧致富為宗旨,採取“黨支部+企業+村民”的合作模式,以綠化山地兼顧群眾增收、水上開發兼顧濕地保護、科技示範兼顧農業觀光、展館效應兼顧農家發展的思路,積極開展“感受綠色鄉愁、體驗紅色之旅”形式多樣的活動,讓旅客在遊歷山水田園之時,品味鄉愁接受紅色教育,不斷豐富鄉村旅遊內涵。

旅遊扶貧成效

(一)脫貧致富有了新路子

賓川縣紅色海稍農業觀光旅遊開發公司成立之後,海稍村委會9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以5000元入股參與公司發展葡萄種植示範基地建設,新莊村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以3846元入股參與公司發展鄉村旅遊,貧困戶變成了公司的小股東。新莊村的低保戶、貧困戶到公司上班,農閒時每天發工資80元,農忙時每天發工資120元,低保戶、貧困戶成了“上班族”。公司對村民飼養的家禽、種植的蔬菜進行收購,增加了農戶收入。為新莊村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加收入327205.44元,戶均增收25169.65元。還為海稍村委會9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12.9萬元。

(二)農村經濟有了新發展

自2016年發展紅色旅遊以來,新莊村累計接待各地遊客100萬多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800多萬元。全村60戶從事農業種植51戶,實現種植業産值達到603萬元;從事電商銷售14戶,通過電商平臺實現農産品銷售收入1380多萬元;從事海稍魚餐飲業20戶,實現餐飲收入3650萬元;新莊村村民土地流轉、上班工資、民宿住宿等收入540萬元。

(三)村莊形象有了新提升

新莊村通過各種扶貧政策措施的落實以及公司化的管理、運營,基礎設施的建成使用,環境衛生有了根本性的轉變,生産生活條件大幅改善,美麗鄉村形象大幅提升。以紅色教育為切入點發展現代農業和紅色旅遊,真正意義上把原有的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海稍魚文化等滲透到農業觀光與鄉村旅遊中,有效提高了農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提升了鄉村旅遊的品質。

(四)村民意識有了新轉變

新莊村村民每天耳聞目睹紅色教育、楊氏家訓等正能量的思想、文化,整個鄉村形成了團結、奉獻的“紅軍村”氛圍,村民主動投入産業融合發展事業,激發了貧困戶依靠自己的勤勞脫貧致富的決心。

(五)村莊治理有了新高度

全村自發展紅色旅遊産業以來,黨員模範帶頭、群眾積極參與,初步形成全村群眾共建共治共用的良好局面,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得到大幅度提升。

德宏回賢村

主要做法

(一)黨建引領,群眾參與,實現産業轉型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把黨建作為扶貧工作第一抓手,堅持黨建扶貧雙推進,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通過對回賢村轄區內的自然資源進行詳細摸底調查、分析研判後,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模式,成立了德宏州第一家鄉村旅遊合作社——芒市回賢五加峰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用黨建為引領帶動全村脫貧致富。率先在當地發展綠色鄉村旅遊,走上了産業轉型促脫貧的道路。

(二)打造資金鏈,規劃發展道路

為推動回賢鄉村旅遊發展,回賢村尋求資金髮展,通過多方籌措資金,累計籌措到資金1200多萬元(爭取到上海對口幫扶資金800萬元),為回賢鄉村旅遊開發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脫貧規劃與旅遊藍圖融合,既保證按期脫貧,又謀求長效發展增收。為發展好旅遊扶貧謀好篇,布好局,聘請專業規劃院編制完成了《回賢鄉村旅遊發展規劃》,圍繞規劃深度挖掘文化旅遊資源,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旅遊發展和脫貧攻堅任務,認真貫徹落實,推動脫貧攻堅與旅遊産業互動發展。

(三)就業扶貧與旅遊創業融合

圍繞回賢村鄉村旅遊建設和群眾增收需求,組織貧困戶參與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景觀打造、旅遊服務過程中取得務工收入,通過強化培訓,使農民逐步適應了轉崗從事旅遊,引導貧困農戶和廣大群眾多形式就業、創業,提升旅遊接待能力,鼓勵有條件的群眾開辦農家樂,讓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全村直接、間接吸納勞動就業1250人,鄉村興辦農家樂7家,旅遊的發展帶動本地農副産品銷售等附加效益達35萬元。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扶貧活動

堅持扶貧先扶“智”、扶“志”,著力在精神扶貧下功夫。通過深入貧困村組、戶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惠民政策、致富思路,營造人人知曉和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的良好氛圍;利用“七一”建黨節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愛祖國 感黨恩 促脫貧 除黑惡”等系列活動和小廣播宣傳黨的思想及理論,引導村民講文明樹新風、遵德守禮、嚴格執行村民公約;利用節慶,組織全市各鄉鎮文藝骨幹、少數民族藝人和民間藝術團到回賢古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將脫貧攻堅政策知識傳播到廣大群眾中,如連續3年舉辦了回賢古寨中秋、元旦迎新晚會、鄉村春晚系列活動,內容包含書畫攝影展、寫春聯送春聯、回賢古寨景區試營業、農特産品一條街、石斛座談會、長街宴、美食比賽、文藝晚會演出等,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

旅遊扶貧成效

多年來石場開採,讓回賢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壞。2016年回賢石場關閉後,芒市文化和旅遊局與村黨總支積極探索,對轄區內的自然資源進行詳細摸底調查、分析研判,于2017年5月,組織村黨組織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模式,成立了德宏州第一家鄉村旅遊合作社——芒市回賢五加峰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現有股民324戶(建檔立卡戶79戶,336人,入股率佔建檔立卡戶92.94%),入股資金為200多萬元。

五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援下,回賢一、二、三組納入了芒市鄉村旅遊重點規劃範圍,扶持資金50萬元完成了回賢村鄉村旅遊概念性規劃,整合資金分別實施了觀景臺、村莊道路硬化、特色寨門、太極湖、旅遊公廁、石板路、觀音寺、美食街、鄉村文化活動中心等50余個項目,種植了2280株雲南櫻花和4700株桃樹;積極爭取上海對口幫扶支援資金800萬元,完成了一期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建設停車場、自行車環線、村內支線道路及景區遊步道、排污設施、垃圾收集設施及標識標牌等,進一步解決旅遊産業發展短板問題,回賢村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較大改善。2019年4月與盛航旅遊公司合作開發的高空溜索和七彩滑道體驗項目正式營業,至今合作社收益90余萬元。截至目前,共接待遊客62.8萬人次,實現旅遊社會總收入5120萬元。鄉村旅遊就業人數約佔全村勞動力比例18%,直接、間接吸納勞動就業1250人。鄉村旅遊的發展帶動當地農副産品及紀念品銷售等附加效益達35萬元,引導村民開辦有農家樂11家(建檔立卡貧困戶1戶)。

德宏石梯村

主要做法

(一)調整生産方式與産業結構

石梯村的村民長年生活在大山深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黨的民族政策下,他們摒棄了刀耕火種等原始落後的生産方式,學會了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

從前石梯村大谷地群眾主要以種植香茅草為生,雖然種植香茅草給村民帶來了一定經濟收益,但是卻對原始森林造成了破壞。為保護好珍稀的原始森林資源,石梯群眾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産業結構,變種植香茅草為發展微果園、微菜園等庭院經濟,遏制了種植香茅草對森林生態的破壞,恢復了森林植被,增加了經濟收入。

(二)多措並舉,樹立生態發展理念

石梯村早期居住的村民多以狩獵為生,為了生存,他們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獵捕野生動物,特別是各種珍稀鳥類,使得當地的野生動物和鳥類種群數量持續下降。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當地大力發展“中國犀鳥谷”生態旅遊。觀鳥旅遊、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全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現了翻番,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現在的石梯群眾已牢固樹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自覺地保護好身邊的一草一木。保護好森林才留得住犀鳥,留住了犀鳥才會吸引觀鳥人,觀鳥人來了大家就能增加收入、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此外,盈江縣政府還聘請當地村民專門保護犀鳥。為了充分調動村民保護犀鳥的積極性,縣政府在石梯村開設了盈江犀鳥拍攝地,由負責保護犀鳥的村民做好拍攝犀鳥遊客的接待服務工作,並獲取相應報酬,讓村民切身體會到保護鳥類是能夠帶來經濟效益的,從而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

(三)用好生態優勢,培育鄉村旅遊業

以當地優越的生態資源為基礎,圍繞生態、綠色、和諧、宜居的發展理念,結合“中國盈江觀鳥第一縣”品牌的打造,以高端文化旅遊為切入點,進一步整合資金和資源,將生態建設與落實強農惠農政策有機結合起來,發展觀鳥遊、探險遊、鄉村旅遊等中高端旅遊,滿足遊客不同旅遊需求。

一是建“鳥塘”吸引觀鳥人。石梯村豐富的珍稀鳥類資源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觀鳥愛好者,為便於觀鳥愛好者觀鳥,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結合實地情況,搭建了專門用於觀鳥拍鳥的“鳥塘”。

二是當“鳥導”服務觀鳥人。隨著到石梯來觀鳥拍鳥的人越來越多,觀鳥人對觀鳥指引、接送服務、後勤保障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大,從而應運而生了一批以當地村民為主的“鳥導遊”。

三是開客棧留住觀鳥人。隨著石梯觀鳥旅遊的持續火爆,當地食宿等接待能力已不能滿足需求,為留住遠道而來的各地觀鳥人,許多石梯村民都把自家的房屋進行了改造裝修,建起了家庭小旅館,為各地觀鳥人提供舒適方便的食宿服務。同時,當地黨委、政府結合實施危房改造項目,加大扶持力度,推進旅遊客棧與民房建設相結合,引導村民積極建設具有景頗族、傈傈族特色的民居。如今的石梯,觀鳥旅遊的接待服務水準有了顯著提高。

旅遊扶貧成效

生態宜居、觀鳥勝地。現在的石梯村,保存了犀鳥、紅腿小隼、灰孔雀雉等珍稀鳥類以及龍腦香、篦齒蘇鐵等稀有樹種,其中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4種、國家Ⅱ級保護植物22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5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74種,成為全國村一級生物多樣性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旅遊開發,旅遊産業促發展。盈江縣通過石梯村打造“中國犀鳥谷”和“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兩張名片,2015年以來相繼開展了三屆國際性觀鳥節暨觀鳥比賽活動,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犀鳥保育國際研討會,2016年4月中國鳥網授予盈江“中國觀鳥基地”殊榮。目前,盈江縣共有成熟觀鳥線路6條,通過發展觀鳥旅遊,村民每人平均收入翻番。石梯村自2015年7月正式運營接待遊客以來,已接待遊客8萬多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多萬元,其中:2018年全年觀鳥及農家樂總收入80多萬元,2019年至2020年,實現收入80多萬元,旅遊直接就業人數150人,間接就業人數65人。

現在的石梯,寨門高大巍峨,村內水泥路面四通八達,自來水和電力已接通家家戶戶,手機信號全面覆蓋,公共文化活動室大氣莊重,中心廣場國旗迎風飄揚,周邊景頗族和傈僳族特色民居錯落有致,農家客棧人來人往,一條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穿過茂密的原始森林直達縣城,石梯村民的生産生活發生了巨變,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怒江三河村

主要做法

(一)以政企合作為基礎

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以扶貧車間運營為載體,成立了全州首個以觀鳥、拍鳥、愛鳥、護鳥為主的三河村百鳥谷“旅遊扶貧就業車間”,整個扶貧就業車間投入項目資金50萬元,全部用於建蓋鳥塘,已建成15個鳥塘。為扶貧車間順利運營,引進怒江三合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運營主體,形成“政府+企業+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讓農戶在自家的林地裏就業,從事鳥導、運輸、背包、餐飲、民宿等服務,從農民變鳥導、農家變民宿、家園變花園,農戶成了車間的主人。

(二)以專業協會為牽引

為了更好地規範管理扶貧車間,2019年1月成立了“怒江峽谷鳥類保護協會”,由協會統一監督指導各觀鳥點的運營情況,旅遊扶貧就業車間負責統一管理觀鳥點的經營與運作,鳥塘的所有權屬於各鳥塘塘主,協會負責對外宣傳,吸引國內外鳥友和遊客前來觀光攝影為使觀鳥生態旅遊良性培育發展。

(三)以專業培訓為推力

觀鳥扶貧車間通過定期組織專業培訓識鳥科普、養鳥、管理鳥塘的知識,用“以會代培”的形式學習服務技能、進行動態管理。通過多方努力,2019年9月19日至24日舉辦了“中國鳥網助力怒江州生態脫貧大型采風團暨中國生態攝影師(怒江)集訓班、中國觀鳥導遊職業技能(怒江)培訓班”,來自北京、上海、天津、陜西、雲南、貴州、江西、深圳等地的38名生態攝影師參加了此次活動,來自全州的56名鳥協會人員和扶貧車間工作人員參加了觀鳥導遊職業培訓,並通過考試取得證書,可以持證上崗。培訓期間,中國鳥網授予中國三河源莊園“中國生態攝影師怒江教育培訓中心”的榮譽牌匾,這標誌著中國鳥網正式進駐怒江州,將為怒江州的野生鳥類攝影與保護以及助力怒江生態扶貧和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以村民參與為核心

觀鳥拍鳥,行內一般叫“打鳥”,不僅考驗器材,更考驗耐心。一般“打鳥”人會在鳥塘裏待上一天或幾天,等鳥、等光、等構圖。圍繞旅遊地吃、住、行、娛、購、遊主體要素,觀鳥旅遊行為帶動了三河村民的廣泛參與。一是鳥塘主的直接參與。鳥塘主通過固定的收費標準為遊客提供接送、背包和送餐服務,獲得經濟收入。二是其他村民的帶動參與。圍繞旅遊地吃、住、行、娛、購、遊主體要素,鳥塘塘主單個個體僅能完成觀鳥旅遊的部分旅遊産品供給,其他村民參與配合完成了其他産品供給,如短途運輸、住宿、農副産品供給、農特産品銷售等。除為攝影者直接提供服務外,銷售當地的土特産草果、花椒、核桃等也將為當地村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五)以生態保護為前提

一是加強生態科普性。為了使百鳥谷的鳥類資源能夠得到科學有序開發,三河村還在科技部門的幫助下,製作百鳥谷拍到的100種鳥類科普挂圖,發放愛鳥、護鳥、保護環境倡議書1000多份,宣傳鳥類知識,普及各種愛鳥、護鳥的鳥類常識,提高人們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的意識。雲南大學、西南林業大學、雲南財經大學等多家高校紛紛在此設立科研基地、暑期研學基地。二是村民保護生態意識發生本質轉變。鳥群的增加直接影響遊客的數量和觀鳥天數,村民在直接或間接參與觀鳥生態旅遊的過程中,生態多樣性保護意識發生根本轉變,生態保護行為從被動接受變為自覺自發行為。

(六)以宣傳行銷為引擎

隨著三河村觀鳥生態旅遊的不斷發展,各級宣傳部門通過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網路、融媒體等形式大力宣傳怒江的自然生態、鳥類資源、百鳥谷的建設情況等,同時,中國鳥網開通了雲南怒江百鳥谷版塊,全力推薦怒江百鳥谷鳥類資源,吸引了全國32個省(市)、地區鳥類愛好者及外國友人。中國鳥網的36.5萬會員,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了解怒江百鳥谷,這是一個龐大的資源市場,大大提高了怒江百鳥谷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三河村“百鳥谷”的旅遊辨識度日益提高,逐步成為怒江旅遊文化的一張獨具特色、鮮活的名片。為觀鳥、攝鳥、愛鳥、護鳥而來的各方遊客駐足怒江,帶動怒江旅遊的其他消費。

旅遊扶貧成效

三河村位於半山,每人平均耕地僅有3畝,一二産業發展困難,三河村委會引進怒江三合源林農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精準扶貧要求,經過多次實地調研、多方諮詢,深思熟慮之下,定下了一條通過發展“生態+旅遊”的脫貧致富道路。三河村生物資源豐富,尤其以珍稀鳥類出名,通過將生物多樣性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帶動地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可行性高。2018年以來,社會資本投入1800萬元,接待遊客2.2萬人次,帶動本地就業150人,每人平均收入4萬元,綜合帶動45戶15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資訊來源:文化和旅遊部網站 雲南省鄉村振興局)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