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一條禮社江由南至北穿境而過,通過縣城的一段被南澗人稱為南澗河,河水將南澗壩區分隔成東岸和西岸,上世紀90年代,澗河西岸是214國道,東岸是一道攔河大壩,縣城坐落于西岸,連接兩岸的是一座在全縣各族群眾記憶深處的“安定橋”。
2006年,建設祥臨公路,河道改道列入項目內容,214國道東移,西岸則于2012年修建了“澗河宋詞長廊”。至此,“澗河宋詞長廊”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滿足群眾娛樂健身、觀光休閒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為定位的地標建築進入南澗各族人民的生活中。
彰顯各民族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魅力
澗河宋詞長廊全長4000米,兩端分別是兩個不同建築風格的公園和一個跳菜文化廣場,廊道則由399座花壇和6個六角亭組成。
南端的澗南公園,按照中國傳統園林風格設計,融傳統建築、文學、書畫、雕刻和工藝于一體,將山、水、石、植物、建築等巧妙結合起來,層次分明,此起彼伏,翠林環繞,雖由人作,卻宛若天成,將中國傳統園林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北端的澗北公園以簡約的現代幾何線條構圖,公園中央有10根雕塑立柱,刻有《道德經》《老子》等先秦哲學思想、《論語》《大學》等中國儒家經典,還有《金剛經》《三世因果經 》《法句經》《佛説阿彌陀佛經》等佛法精髓。
廊道中的399座花壇每一座都碑刻一首宋詞,有《菩薩蠻》《兵車行》《念奴嬌》《江城子》等境界宏大,氣勢恢弘、不拘格律、汪洋恣意、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讓人心境開闊;有《雨霖鈴》《蝶戀花》《如夢令》《浣溪沙》等描寫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圓潤清麗的柔美之境,抒發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首首沁人心脾;長廊上配套的六個中國古典風格的六角亭,好似一條玉帶上的六顆珠子,是遊客休閒、駐足場所。
近年來,在美麗縣城建設中,澗河宋詞長廊不斷豐富文化內容、拓展文化內涵。打造了數字閱讀、數字化便民服務、智慧技術體驗的科普主題公園,運用美術設計,將硬景線條、光影藝術作為增加層次、豐富美感的手法,將跨越時空、富有現代文化魅力、層次感強烈的美學觀念引入澗河宋詞長廊,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完美結合。同時,還增添了全民健康、全民閱讀板塊,引導各族群眾增強健康和閱讀的理念。融合了唐詩宋詞、儒家經典、道家學説以及光影藝術、幾何線條、數字智慧的澗河宋詞長廊在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用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凝聚各族兒女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
南澗始終堅持文化強縣的思路目標,把“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作為社會治理、社會發展、構建文明社會的重要支援。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精心挖掘其精神內涵,通過打造“澗河宋詞長廊”、“定邊風雨橋”、跳菜文化廣場、文廟等一批文化工程,將“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德不孤,必有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包括以德治國、以文化人、團結奮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民族文化血脈具體成可觸摸的實物,促進各族人民形成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將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中華文化基因,根植入南澗各族人民心中、融入血脈,激發各族人民家國情懷,實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和精神力量,促進南澗19萬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在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南澗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同心同向同行,以滾石上山的精神,展開了可歌可泣的五年脫貧攻堅戰,譜寫了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時代凱歌;2020年,公共衛生突發應急,全球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南澗各族人民眾志成城,手挽手、肩並肩,設卡蹲點,進村入戶,織起牢不可破的疫情防控網,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在一次次重大挑戰、重大困難面前,流淌著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南澗各族人民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英勇奮鬥、頑強拼搏,充分證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南澗有漢、彝、回、苗、布朗、傈僳等35種民族成分,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縮影,在歷史演變中,各族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中華文化主幹上,枝繁葉茂的分支,如,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布朗族直過民族文化、苗族非遺文化刺繡、彝族歌舞文化等。
其中,以彝族熱情的歌舞文化“南澗跳菜”最具代表,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南澗跳菜響譽國內外,是南澗各族人民血液裏流淌著的文化習慣,在接待賓客、慶典活動、群眾生活中都不可或缺。
與澗南公園並排在一起的跳菜文化廣場,是南澗重要的文化工程,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三人一體約15米高的跳菜人物雕像,雙手有端著菜盤,有捧著蘆笙,各自擺出不同的舞姿,栩栩如生,似乎講述著南澗跳菜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展示著南澗跳菜的魅力。跳菜文化廣場與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澗河宋詞長廊緊密相連,相輔相成、和諧生輝,充分體現在了民族工作中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重要原則,在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實現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良好局面。兩個文化公共場所是南澗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工作視覺形象工程中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最直觀的體驗,人們在宋詞長廊一帶休閒娛樂、康養身心的同時感受民族優秀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南澗在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工作中實施了“文化認同工程”,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將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根植入心,影響著各族人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構築包涵了各族人民精神支柱、情感寄託和心靈歸宿的精神家園,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激發出推動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宋學林)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