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南澗:統籌推進城鄉治理 全力打造幸福宜居跳菜家園

時間:2021-09-28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袁玉梅

(南澗縣美麗縣城一角 適志宏攝)

雲南省大理州南澗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將提高全縣各族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縣城就是公園,縣城就是景區,縣城就是庭院,縣城就是家園”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統籌推進城鄉綜合治理,精準發力打造各族群眾幸福宜居跳菜家園,各族群眾共建共用示範創建成果紅利。

“大爺,把你的車擺順一些”“店家,請把你門前的雜物收拾乾淨”——金秋時節,走進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南澗縣,本是安靜閒適的週末,但在縣城的商鋪前、小區裏、街道邊、公園旁,到處都有身著紅色、藍色馬甲的志願者,他們有的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城市、門前“三包”“六個一”等知識,有的在撿垃圾、有的在擺放停放不規範的車輛。一場如火如荼的志願行動正在開展,身著紅色、藍色馬甲的志願者成為了金秋時節的靚麗風景。

“我們7月開始,發動縣城周邊10所中小學,組建了一支由四至高一年級4990名學生組成的小小志願服務隊,每週五常態化開展中小學生社區勞動實踐教育,以‘小手拉大手’宣傳‘六個一’新風尚和‘十個不’行為規範。到現在已經開展活動兩個多月了。”南澗縣教體局楊金仙老師説,孩子們在向群眾宣傳見到垃圾撿一撿,門前雜物清一清,店外攤位收一收,車輛停放排一排,亂涂亂畫管一管,門前綠化護一護等“六個一”知識時,不用老師費力講,愛家鄉、護環境、講衛生、講文明,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種子就自然的烙在了孩子內心裏。

在南澗,跟這些學生志願者隊伍一樣,積極參與縣城建設管理的支援服務隊還有很多,他們來自全縣各行各業,有老幹部志願服務隊伍,民營企業志願服務隊伍,廣場舞志願服務隊伍,機關事業單位青年志願服務隊伍,巾幗志願服務隊伍等,志願者們走出單位、走出學校,走向群眾心窩,每週2次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宣傳美麗衛生文明知識,勸阻引導責任片區路亂扔垃圾、佔道經營、不規範停車等不文明行為。

牧牧晟建築裝飾設計的店長説,自己是保山施甸人,非常喜歡南澗這座美麗又乾淨的城市,去年南澗的工作人員還到府發了“門前三包”,今年政府又在店前建了“口袋公園”,自己和員工看到垃圾都會主動清理,看到有人亂停亂放都會出來管一管。亨運飯店老闆田文春先前在公郎街開飯店,看到縣城越來越美,宜居宜業,他把飯店轉向縣城,開了二分店。

南澗縣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有效模式,將提升城市品位,作為造福人民群眾的民心工程,推動經濟發展的實事工程,在美麗衛生文明縣城創建中,實施網格化責任制,大力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縣城及城郊47個區域,實行處級幹部包聯片區、機關單位包聯街道、村(社區)包聯轄區、網格長包聯責任區、志願者包聯路口、機關幹部包聯商鋪“六包六聯”責任制,廣泛動員幹部群眾積極投身家鄉建設,縣城成為了人人喜愛的“家”。

“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辦。”日前,一場在“如何抓好回龍山集鎮管理”為議題的“協商在基層”協商議事活動現場,與會代表代表圍坐一堂,就“回龍山集鎮管理”議題進行討論和協商。大家面對面協商交流,積極建諍言獻良策,氣氛融洽而又熱烈。經過協商討論後,大家的心齊了、氣順了、亮堂了,回龍山集鎮管理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了。

南澗縣在做好城市治理新模式探索的同時,加強基層治理模式探索。本著群眾利益無小事,協商為民解難題的原則,積極拓寬民主監督渠道,探索實踐“協商在基層”活動,按照協商於民、協商為民的要求,圍繞加強農村集中式供水項目管理及水費徵收工作”、“如何推動解決南景高速公路徵拆工作重難點問題”、“農村裸露垃圾處置”等黨政工作重點、社會治理難點、群眾關注熱點等“疑難雜症”議題,廣泛發動幹部群眾開展集鎮治理,變要我幹為我要幹,形成治理大行動、文明大勸導、氛圍大營造的工作格局。

“‘協商在基層’找準了民主協商的‘平衡點’,畫好了基層治理‘同心圓’。政協搭的這個‘臺’,搭到了老百姓的家門口,搭到了我們基層幹部的心坎上,成為了助力鄉村治理的‘鑰匙’。”南澗鎮白雲村黨總支書記李應芳感慨道。

作為大理州三個試點縣市之一,南澗縣于2020年6月高位啟動“協商在基層”工作。通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協商在基層”工作平臺逐步建立、運作機制不斷規範、活動成果成效顯著,解決了協商在基層,協商什麼、怎麼協商、誰去落實的問題。

“政協委員面對面地和群眾談心,了解基層群眾的所急所盼,從幫助群眾解決最關注、最現實、最迫切的問題入手,把實事辦好,保證了協商議事能落地惠民。”南澗縣政協委員張江艷深有感觸地説。

目前,全縣“協商在基層”工作100%全覆蓋,共建成鄉鎮級“協商在基層”政協委員活動工作室8個,村級協商議事室78個,指導8個鄉鎮開展專題協商議事活動17場次,成為了鄉村綜合治理的有效手段。(袁玉梅 部分圖片由南澗縣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