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龍井村:走穩鄉村振興路 共育團結進步花

時間:2021-09-13來源 : 雲南網作者 : 李赟靜 徐永進 王睿妮 夏方海

古井、古樹、古牌坊留下充滿文化底蘊的歷史;新房、新路、新産業構建起富裕宜居的新傣寨。

麗江華坪龍井村位於金沙江“一庫六級”水電站觀音岩水電站庫區,是現如今麗江市內傣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傣族村。

近年來,龍井村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為總目標。牢牢把握新時代民族工作主題,利用特有的區位、資源優勢,搶抓機遇,推動發展,共育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幸福花。先後獲得市、縣級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範村、省級文明村、全國文明村等稱號。

黨建引領凝聚民心 黨員帶頭謀致富路

俗話説,“群眾富不富,關鍵看幹部”。抓基層、打基礎,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特別是帶頭人是關鍵。龍井村堅持基層黨建引領民族團結的工作思路,黨支部立足本地實際,選配的兩委班子成員都是傣族,不僅拉近了與各族群眾的溝通聯繫,還將基層黨建和民族團結工作“雙推進、同增強”,特別是在全力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升人居環境、森林防火等各項工作上,村幹部和黨員始終衝在第一線打頭陣,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龍井村黨支部書記還曾榮獲過縣、鎮級優秀共産黨員、鎮級優秀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等稱號。有了支部帶領、黨員帶頭,村民群眾也廣泛投身到謀發展、思進步的致富大潮中來。龍井村黨支部以抓黨建促鄉村建設,積極開展“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等黨內政治生活,抓好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充分發揮黨員在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全面提升基層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黨建引領的力量滲透到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示範創建工程等方方面面。

強抓基建興拓産業 鄉風文明齊助發展

在金花塘廣場旁,有一條長長的標語寫道“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句話實實在在的印在了龍井村的美麗鄉村畫卷裏。

“要致富,先修路”是龍井村村民曾經時常挂在嘴邊的話,修公路成了強抓基礎設施建設的第一步。龍井村先後爭取到了2000余萬元資金,對6條通村通組的公路進行硬化,並在危險路段實施了生命安全防護工程,2018年11月,全長10余公里的雲盤山公路通車了,硬化道路通到了家家戶戶,便利的交通成為各村組交流發展的基礎。依託于金沙江畔豐富的光熱水資源,由龍井村黨支部牽頭,鼓勵傣族同胞發展芒果産業,據了解,全村90%的農戶和所有黨員、村兩委幹部均是芒果種植戶,截至目前,龍井村共種植芒果13300畝,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6000元。

不僅如此,龍井村聚焦村民生産生活需求,正在穩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擴容通信基站,實現網路、電視、電力通電全覆蓋;改造村衛生室,看病難的問題得到解決;“十四五”電站移民後期扶持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在傣族聚居、民風淳樸的優勢下,龍井村黨支部在全村範圍內開展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通過開展法治、德治和村民自治的融合共治機制,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準,加強普法教育宣傳,提高傣族群眾法治意識,通過狠抓鄉風文明,促進各族群眾共同進步,以文明之風吹開民族團結之花。

深掘傣族文化底蘊 鑄牢民族團結根基

鄉村規劃和佈局應當保護地域、民族和鄉土特色,保護鄉村傳統風貌,在“強硬體”的同時更要“抓軟體”。麗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漢族外,共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22種少數民族,以納西族、彝族為主要聚居民族。龍井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260戶901人,其中90%為傣族,雖然是麗江地區非主要民族村寨,但其傣族特色和傣族文化卻得以保護和發揚。

得益於黨和政府堅持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民族工作原則,得益於黨建引領下脫貧攻堅與民族團結示範創建工程的融合推進,龍井村成為了旅遊與農業之間産業重構升級的典型村寨。

2013年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開始在全省實施民族團結進步“3121”工程和“十百千萬”工程,為了發展特色旅遊産業,打造金花塘傣族旅遊名村,石龍壩鎮整合資金近591萬元,完成了龍井村傣族特色村寨的規劃。黨員幹部鼓勵當地村民積極參與民族村寨改造,把家裏的老房都建成有民族特色的小院,帶頭搞民俗休閒業;實施金花塘文化廣場改擴建工程,將其打造為村內傣族文化展示的“核心圈”;在村頭路口製作文化墻、同心墻,多樣形式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建設潑水節文化舞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多功能旅遊廁所……集民族文化、觀光、休閒、康養為一體的旅遊産業基礎得到夯實。

龍井村“內外”齊抓傣族特色建設,深入挖掘傣族文化底蘊,積極做好傣族文化傳承及挖掘、整理。村裏組建了傣族舞龍隊、歌舞表演隊,每年潑水節到來時,遊客與當地村民群眾共同載歌載舞,一片歡騰。傣族文化活動的推廣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助力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每年龍井村依託潑水節可實現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

同時,龍井村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意識教育、道德教育。結合“農民夜校”的創辦,開展民族政策、惠農利農政策、技術技能培訓,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

如今,龍井傣族特色村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碩果纍纍,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建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聯繫,向“同心共築中國夢”奮勇前進。(李赟靜 徐永進 王睿妮 夏方海)

(責任編輯:黃俊飛)
Back to Top